作者:张玉哲
1957年我从开封护校毕业,分配到河南省人民医院,那年我刚满18岁,如今已是80高龄的人了。60多年来,我工作在省医,退休在省医,省医的一草一木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省医院的发展变化也历历在目。
我刚进省医院,就被那大屋顶飞机式的病房楼,工字型的门诊楼所吸引。两座楼之间的道路两旁种着参天的小叶杨和冬青矮墙,还有四个大方块地的草坪和花坛,成群的鸽子飞来飞去,晚上就栖息在楼房的屋檐下,整个环境安静舒适。鸟语花香,真不愧为郑州一景。
我到省医院后就分配到外科从事护理工作,两年后我当上了外科东病区的护士长。当时的外东收治的是除骨科之外的所有外科疾病,胸外、普外、小儿外科等等。我们这个团队,个个工作努力,为练好静脉穿刺技术,大家互相在对方肢体上实际操作,力求技术精湛。为守护危重病人,加班加点,争先恐后,不辞劳苦。60年代初,全市医院进行护理技术大比武,孔芙蓉主任(当时是外科科护士长)获得输氧第一名;我获得静脉穿刺输液第一名。我们病区还获得了省直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在此期间,还有一件令我终生难忘的事情,那就是军事训练,1960年为培训空降救护人员,我有幸被医院选中,派到开封伞兵部队学习跳伞,5天时间,我学会了跳伞的基本知识和操控技术,并且从几百米高空成功跳了两次,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
1971年我完成省医护校的教学任务后,因当时医学院校没有毕业生,院方决定让我改做麻醉工作,从此离开了病房,开始了新的挑战。
麻醉风险大,技术严谨,麻醉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操作和病人生命的安危。工作性质的变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积极向上的决心。我努力学习麻醉理论知识,凭借着在病房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在老麻醉师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各种麻醉方法,填补了麻醉医师缺乏的现状。当时监测仪器很少,全凭麻醉医师观察血压、脉搏来掌握病人的生命体征,常常几个小时的手术下来从不离开病人一步。
1976年,医院派我和外科两名医师、放射科医师一名、护士三名,赴北京宣武医院参加为期1年的神经外科学习班。学习结束回到医院迅速将脑外科工作开展起来,填补了我院神经外科的空白。
文革后期,各大专院校开始复课,一批又一批的医学院毕业生陆续分到麻醉科,我就和他们交朋友谈心,交流麻醉技术,鼓励年轻医师安心麻醉工作,甘当无名英雄,为麻醉科的壮大奠定基础,总之,我在麻醉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我感到欣慰。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省医也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在原有的院址上盖起来高楼大厦,楼顶还建了停机坪,郑东新区开了华中阜外医院。床位由原来的400多张,发展到了5000多张;麻醉师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上百人,手术量几十倍的增长,真可谓萧瑟秋风今又是,旧貌换新颜。
省医院是我成长的地方,老干部处就像是我的家,我的晚年生活无忧无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唱歌、跳舞、打太极、舞剑、打台球写写画画其乐无穷。愿年青一代的省医人,传承仁爱、博学、严谨、卓越的省医精神,努力奋进。为省医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