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进步,非常多的检测指标的普及给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便利,但是依然存在对部分检测指标的解读存在一定误区的情况,比如今天的主角-----狼疮抗凝物(LA)检测.经常有患者朋友拿着自己狼疮抗凝物阳性的化验单惊慌失措,也有部分临床医生不能正确的应用这些检验指标,归根结底是对这些指标的不了解甚至误读造成的,本文带大家一起学习针对狼疮抗凝物检测解读的常见误区。
误区1:狼疮抗凝物是一种抗凝物质,会导致出血
确实在临床上也会有一部分狼疮抗凝物阳性的患者存在着凝血功能检测里面的APTT和(或)PT延长的现象,这些指标一般提示出血风险,貌似狼疮抗凝物确实是抗凝的啊,其实不然,狼疮抗凝物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在实验室检测时它通过结合试剂里的磷脂成分,干扰到血液凝固的过程,所以表现出APTT、PT结果的延长。但是在体内狼疮抗凝物却是病理循环抗凝物, 它通过抑制对抗凝血的蛋白、活化血小板等机制造成患者容易得血栓。比如习惯性流产的患者狼疮抗凝物阳性率较高,狼疮抗凝物阳性患者出现制动或者手术后的血栓率较高等。反过来,当我们遇到APTT检测延长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判断为凝血因子消耗、出血风险高,要排除狼疮抗凝阳性造成的延长。尽管凝血因子缺乏和狼疮抗凝物阳性实验室指标APTT表现一样,由于病因不同,两者的治疗却措施完全不同。
误区2:狼疮抗凝物阳性等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抗磷脂综合征(APS)
狼疮抗凝物可存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中,因首先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现,因此称为狼疮抗凝物,但狼疮抗凝物阳性不代表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患者中只有约30%-40%存在狼疮抗凝物阳性。在APS诊断中也不能仅凭一次的狼疮抗凝物阳性去诊断,要间隔12周复测狼疮抗凝物持续阳性,另外要有临床血栓表现方可确诊,这是由于病毒感染、药物(如普鲁卡因胺、奎尼丁、苯妥英钠、干扰素)应用可导致一过性的狼疮抗凝物阳性的可能,此种情况与血栓风险相关性不高。
误区3:狼疮抗凝物检测分筛选和确证实验存在过度检查
狼疮抗凝物检测是磷脂依赖的凝血时间的检测方法,根据试剂里磷脂含量的高低分为筛选和确证式样,这样设计是为了提高灵敏度、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如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低、抗凝物药物干扰等)。最终也是依据筛选和确证实验结果的比值大小分为四个级别,强阳性(比值大于2);阳性(比值为1.5-2.0);弱阳性比值为(1.2-1.5);阴性(比值<1.2)。另外跟LA同类的抗磷脂抗体还有抗β2糖蛋白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这些都是抗磷脂综合征常见的抗体,三者阳性越多对患者的血栓风险越高危害越大,所以也建议联合检测。
总之,对于狼疮抗凝物检测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大家充分了解相关检测及临床应用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要注意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才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这一指标。(检验科 马汝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