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郑州简直像个巨型桑拿房,最高气温甚至飙到 40℃以上,地表温度甚至能煎熟鸡蛋。门诊也跟着热闹起来,有位跑友非要挑战 “火炉模式”,在下午两点跑完北龙湖,结果中暑晕倒在湖边;还有阿姨坚持在正午的健康步道快走,到家就浑身发烫直打哆嗦。看着这些被热浪 “烤” 得狼狈的身影,作为运动医学医生,我得给运动爱好者提个醒:这天气运动,得学会跟高温 “躲猫猫”。
运动前:选对时间和地点,避开热浪锋芒
不少朋友觉得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运动准没错”,可在这 30℃的天里,这话得改改。真正要命的是体感温度,当气温超 32℃、湿度大于 60%,哪怕清晨五点,空气都像滚烫的棉被。根据监测,夏天最安全的运动时段是日出后 1 小时到上午 8 点前,或日落前 2 小时到晚上 8 点后,这时候比正午能低 10℃左右。
要是实在热得受不了,咱换个战场。郑州不少大型商场,空调开得足,早上10点前顾客少,在里面快走既凉快又安全;地铁 1 号线、2 号线沿线站点,还有紫荆山公园、绿城广场这些政府纳凉点,都是高温天运动的好去处,既不用暴晒,还能享受免费冷气。
穿对装备能降 5℃体感温度。上周有个跑友穿黑色长袖在如意湖跑步,结果胳膊闷出一片疹子。建议选带网眼的速干衣,就像给皮肤装了小风扇;浅色比深色反射紫外线强 30%,千万别穿棉质 T 恤,汗湿后就成了保温层,跟裹着湿棉被跑步似的。
运动前 1 小时喝 200-300ml 温水或淡盐水,别学有人灌一肚子冰汽水就冲出去。实验显示,空腹喝 500ml 以上冰水,会让胃肠道血管骤缩,反而导致运动中脱水更快。早餐吃根香蕉加半片全麦面包,补充碳水还能靠钾元素预防抽筋。
运动中:对自己 “温柔点”,别硬扛
“跑表配速掉了 30 秒,必须追回来”—— 这在高温天是大忌。当温度超 28℃,人体为散热会降低肌肉效率,强行提速只会加重心脏负担。建议把配速或步频下调 10%-15%,平时 5 分配速的跑者,改成 5 分 30 秒就挺合适。
在商场或地铁里运动也有讲究。在商场快走别总盯着店铺橱窗,注意力分散容易崴脚;地铁通道人多,要注意避让,步频别太快,保持每分钟 80-100 步就好。
补水要像 “小鸟啄食”,每次 100-150ml,每 15-20 分钟一次。有位阿姨分享她的妙招:用生理盐水浸湿毛巾冻在冰箱,运动时披脖子上,既能降温又能补盐分。但要注意,市面上的运动饮料含糖量常超 8%,喝多了像在血管里撒糖,每次别超 100ml。
学会识别 “中暑预警信号” 至关重要。有位跑友耳鸣还坚持跑完最后一公里,结果到终点就晕倒了。其实头晕、心跳骤快、出冷汗、肌肉抽搐,都是身体的 “求救信号”。这时赶紧到商场休息区或纳凉点坐下,解开衣领,用凉水擦脖子和腋下,可比硬撑明智多了。
运动后:降温要循序渐进
刚运动完就扎进空调对着吹?上周有个小伙在商场里快走后,直接站在空调出风口,第二天肩膀疼得抬不起来。正确做法是先在阴凉处慢走 5 分钟,等心率降到 100 次 / 分钟以下,再用温水擦身。毛孔像小窗户,突然遇冷会 “砰” 地关上,热量散不出去容易生病。
补充能量要 “干湿搭配”。光喝运动饮料不够,得配点易消化的蛋白质,比如一盒酸奶加半块杂粮饼。有个有趣的规律:高温运动后吃点酸味水果,像樱桃、杨梅,既能补水又能开胃,比甜饮料好多了。
最后提醒,高温天运动后别立马称重纠结掉了几两。那些快速减少的体重其实是水分,盲目追求脱水减重,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会引发心律失常。一定要记住这句忠告:“35℃以上还硬撑运动的,不是勇士是莽夫;懂得调整的才是高手。”
郑州的夏天虽热,但运动热情得理性守护。按这些方法,既能享受运动的快乐,又能保持舒适。下次在门诊见到大家,希望都是带着健康的笑容,而不是中暑的憔悴样。(作者:骨科 赵甲军 编辑:史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