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种疾病,一年四季都潜伏在孩子身边。这种疾病常常伤害6岁以下的儿童,起病之急让家长毫无防备,还常常被弄错,真是疼在宝宝身上,痛在妈妈心里。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就收治了多名不到3岁的孩子,他们都是嗓子疼,茶饭不进,还连续高烧,儿科主任史长松一看,确认为疱疹性咽峡炎。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具有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的病毒性咽炎,四季均可发病。本病病原体种类很多,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黏膜损害,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发生疱疹。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无明显地域性差异,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病例。该病有流行趋势,常见于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口痛、厌食和咽峡部疱疹。小婴儿因口痛影响进食,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直径2毫米至4毫米)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1-2天后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毫米以下。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一般4-6天,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在感染后能产生持久的免疫,但A组中其他型病毒或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引起再次发病。
与手足口病的区别
这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两者不同。疱疹性咽峡炎属于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完全是一个传染病。在手足口病早期,就是口腔里出疹子,全身检查没有其他问题,它早期和疱疹性咽峡炎非常相似,皮疹出现的部位和发热的情况与疱疹性咽峡炎也一样,可以说手足口病第一期是疱疹性咽峡炎的一个表现。一部分孩子发展几天后,在手、脚或臀部出现皮疹,这时可考虑诊断为手足口病,有些孩子整个病程自始至终皮疹和疱疹只局限在咽峡部,这就是疱疹性咽峡炎。家长要注意,只要孩子口腔里出皮疹,要密切观察手、脚、臀部是否出皮疹。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很多,如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有的严重的可以导致死亡;但是疱疹性咽峡炎没有那么严重,它的并发症极少。疱疹性咽峡炎大概一周左右自愈,手足口病潜伏期2到7天,1到2周痊愈。
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和护理
1.注意隔离,减少传播
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和手足口病的法定隔离时间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同时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患儿和隐性感染者都是重要的传染源。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亦可因接触传染源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2.及时就诊,加强锻炼
当家中有宝宝中招时,家长们要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一旦出现危重信号,需及时就诊或复诊。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家长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发现孩子发烧不退的同时口腔里起水疱,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同时,督促孩子加强锻炼,保持充足休息,以增强自身抵抗力。(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