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援非专题】相隔一万公里外的“牵手”

时间:2015-08-21

8月19日凌晨4时许,厄立特里亚(以下简称厄特)首都阿斯马拉机场,室外温度10摄氏度以下,与郑州的高温“秋老虎”相比,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深秋。

“王院长,中国驻厄特使馆临时代办和志耕先生来接你们了!……”刚下飞机的河南援非光明行眼科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成员听闻乡音,不适感迅速消失,心里热腾腾的。

打招呼的是和志耕和中国政府第九批援厄特医疗队队长、新乡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孙来广等。浓浓的夜色中,他们向专家组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丽娅等人挥着手。

从8月18日凌晨8时许到8月19日9时许(厄特当地时间4时许),专家组辗转迪拜、开罗、阿斯马拉3地,飞行上万公里、度过了最漫长的白天(由于时差关系,白天时间达到19个小时)、一半时间在机场转机等候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厄立特里亚。

从历史上来说,厄特与河南早有渊源:早在公元100年,厄特古代港口城市阿杜利斯的使者就曾通过丝绸之路来到当时的东汉都城洛阳。这是历史上记载的中厄两国人民最早的交往。从地域面积上来说,河南与厄特接近;但河南拥有1亿人口,而厄特人口规模仅有500多万;从两地距离来说,按照此次飞行行程计算,超过1万多公里。河南缘何能够作为承派方,承担国家的援非光明行任务?据了解,河南至少具备4个方面的优势。

据介绍,自1997年起,中国政府向厄特派遣医疗队,由河南省政府具体承办,至今已有18年,共派遣9期168名医生来该国工作。该国卫生部部长阿明娜在中国政府第八批和第九批援厄特医疗队交接工作仪式上曾表示,中厄两国关系友好,两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是双边关系中的亮点。中国驻厄特大使邱学军认为,援厄中国医疗队队员忠实践行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河南连续18年派出医疗队员,一致得到了我国和厄特相关部门的认可,这次组队水到渠成。

河南眼科技术尤其是白内障手术复明技术在国内一直享有盛誉。郑大一附院退休教授张效房首创的“眼内异物定位摘出法”、引进和改进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被视为国际眼科手术金标准;设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是全国第二个成立的省级眼科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雷方16次参加国际和国家医疗队,为贫困偏远地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专家组成员中,团长王丽娅是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对角膜病及眼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两位主刀医生张凤妍、余晓临,同样有着上万例白内障手术经验、同样多次参加国家医疗队的免费白内障手术复明行动、同样在复杂手术方面经验丰富;两位护士长吕彩玲、尹玉,在眼科护理技术上技艺精湛,皆为副主任护师……这样的成员组成,经得起援非光明行动的考验。

不仅如此,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周密的准备工作还得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好评。根据反馈,我省是今年第一个执行援非光明行任务的省份,单次行动手术例数也排在前列。

“这次河南选出了最优秀的白内障手术医护团队,一定会全身心完成任务!”“这次中国派出了精兵强将来实施手术,捐献了价值不菲的眼科手术器械,相信厄特人民一定会领我们的这份情谊!”在厄特当地时间19日晚举行的大使官邸招待晚宴上,专家组成员和大使馆相关负责人在就厄特国情、医疗援助、白内障复明手术进行深入交流后,各自表达了以上希望。

 

医药卫生报赴厄立特里亚特派记者

胡晓军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