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为排泄人体代谢产物及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活性维生素D3、前列腺素、激肽等物质调节生理活动,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1]。目前,在大量含有“肾虚”、 “补肾”等中医名词的药物广告的影响之下,人们普遍比较关注各种肾脏疾病,只要出现身体不适就会考虑是否有肾脏疾病。生活中经常有朋友在身体不适的时候问我:“我经常感觉腰酸、乏力,和电视广告里说的一样,据说这是‘肾虚、肾亏或者肾功能不好’的表现,需要用‘**牌补肾丸’,是这样吗?” 其实,“肾脏好不好,核医学知道”!
图1.双肾示意图(来源于网络)
肾脏疾病的种类众多,如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肾小球疾病、肾小管疾病、肾间质疾病、遗传性肾炎、感染、梗阻性肾病、肾脏囊肿性疾病、肾石病及肾脏肿瘤等[2],这些疾病所造成的肾结构、功能损害及上尿路梗阻,早期即可通过核医学检查发现,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早诊早治。肾脏疾病常用的核医学检查如下:
01
131I-邻碘马尿酸(OIH)肾图
131I-OIH是经典的肾小管分泌型显像剂,静脉注入131I-OIH后,用肾图仪进行探测,可在体外分别探测和描记两肾清除131I-OIH过程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图2),了解肾的功能状态和上尿路通畅情况。但随着核医学仪器的发展,这一检查已逐渐为肾动态显像替代。
图2.131I- OIH肾图(来自核医学教材)
02
肾动态显像
肾动态显像是目前泌尿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核医学检查,包括肾血流灌注显像(图3)和肾功能动态显像(图4),常用的显像剂包括99mTc-喷替酸(DTPA)、99mTc-巯基乙酰基三甘氨酸(MAG3)、99mTc-双半胱氨酸(EC)及123I- OIH等,99mTc-DTPA是肾小球滤过型显像剂,99mTc-MAG3、99mTc-EC及123I- OIH是肾小管分泌型显像剂。肾动态显像操作安全、简便,可观察双肾血流、位置、大小、形态、功能及尿路通畅情况;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还能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FR,图5),是GFR的常用检测方法之一;99mTc-MAG3 、99mTc-EC及131I- OIH肾动态显像还可检测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此外,同机融合CT尚可观察肾脏疾病导致的结构变化。
图3.99mTc-DTPA肾血流灌注显像
图4.99mTc-DTPA肾功能动态显像
图5.99mTc-DTPA肾图及GFR测定
03
99mTc-DTPA双血浆法检测GFR
肾小球滤过率(GFR)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容量(ml/min),是慢性肾脏病(CKD)诊断、分期、疗效评价的关键指标[3],也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肾移植供体的选择和移植肾监测的重要参考指标[4,5]。因此,精准的GFR测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菊粉清除率是测定GFR的金标准,由Homer Smith在1938年提出,但此方法操作过程繁琐,难以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GFR评估方法为公式估算法[6],但无法精准估算GFR值。99mTc-DTPA注入人体内与菊粉的清除过程类似,几乎全部通过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也不被肾外组织摄取,可代替菊粉用于GFR的测定,但需多次采血。99mTc-DTPA双血浆法是在多血浆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操作方便,仅需在静脉注射99mTc-DTPA后120及240 min,分别在注射对侧肢体采肘静脉血两次,γ计数仪测量血浆计数,便可通过公式计算获得GFR值,其检测结果与多血浆法测定的GFR高度相关[7],是美国核医学会推荐的GFR临床检测的标准方法[8]。因此,99mTc-DTPA双血浆法可作为临床测定GFR的“金标准”,用于各类人群的GFR测定,CKD高危人群的筛查,评价各种GFR估算公式的适用性及各种GFR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04
肾静态显像
肾静态显像常用的显像剂为99mTc-二巯基丁二酸(DSMA)和99mTc-葡庚糖(GH),通过平面活断层影像可清晰的显示肾皮质影像,了解双肾位置、大小、形态和实质功能,并能显示肾内占位性病变等[10](图6),临床上常用于肾先天异常、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及肾内占位性病变的辅助诊断。
图6.99mTc-DSMA肾静态显像(来源于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9, 24(20):1586-1587.)
综上所述,核医学在肾脏疾病的辅助诊断、肾功能的检测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正所谓“肾脏好不好,核医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