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罕见病例展示1】我科基因诊断一家系 “泛发性雀斑样痣”

时间:2017-01-20

近几年,随着我科诊断水平不断提高,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罕见病、疑难杂症被发现并被明确诊断,多数病例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内外各皮肤科主流杂志。为了进一步与省内外同道交流学习,现将这些珍贵病例在我科平台展示,若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 省医皮科疑难病例诊疗小组

我科基因诊断一家系
“泛发性雀斑样痣”并发文ADV
 先证者,27岁。全身黑色斑点25年余。
2015年9月慕名来我科就诊于李振鲁主任。
病情摘要
1岁半时额头出现散在黑褐色斑点,米粒至黄豆大小,后随年龄增加逐年增多,10岁时黑褐色斑片、斑点遍布额面部、躯干及四肢(手足部位除外)。体检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母亲有类似病史。
专科检查
  额面部、躯干及四肢(手足部位除外)弥漫性分布黑褐色斑片、斑点,米粒至花生米大小,额面部、躯干及双上肢分布较为密集,双下肢分布较为稀少。
基因检测结果
   SASH1基因第13号外显子c.1519T>G。(见图2,a,b分别为患者外祖父、外祖母,c,d分别为患者及患者母亲,e为正常人)

讨    论
   泛发性雀斑样痣,又称为泛发性黑子病,系指从婴儿开始、间隙出现逐渐增多的多发性黑子,临床上有发疹性黑子病和多发性黑子综合征两种情况。本家系无系统损害,应属前者。2015年,Shellman等【1】研究确定SASH1基因为雀斑样痣的致病基因。截至目前,共有7个不同的错义突变相继被报道【1,2】。本家系致病突变是一新发杂合错义突变,即SASH1基因第13号外显子第1519个碱基由T突变为G,导致编码的第507个氨基酸由丝氨酸突变为丙氨酸。本家系经靶向基因测序精确定位致病基因突变位点,为实现后代产检诊断进而优生优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Shellman YG,Lambert KA, Brauweiler A, Fain P, Spritz RA, Martini M, et al. SASH1 isInvolved in an Autosomal Dominant Lentiginous Phenotype. J Invest Dermatol2015; 135: 3192–3194.
【2】Zhang J, Cheng R,Liang J, Ni C, Li M, Yao Z. Lentiginous  phenotypescaused by diverse pathogenic genes (SASH1 and PTPN11): Clinical and moleculardiscrimination. Clin Genet 2016; 90: 372–377.
备注:本文已于2016年11月份在线发表于Acta DermVenereol(IF:3.638)。

(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    王建波供稿)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