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儿科传染病,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其中90%以上为A群感染,临床以发热伴皮肤弥漫性充血、猩红色鸡皮疹触之呈砂纸样改变为特征。近年发现许多疾病可类似这样表现,每易误诊,兹介绍如下。
一、非感染性疾病
1.Flushing综合征
又称小儿潮红综合征。是指人体在食用鲭鱼后,由于鲭鱼体内所含毒素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上以颜面、颈部、躯干等处皮肤潮红为主要特征。该病征又称为油筒鱼综合征。
预防应着重捕捞后的合理贮存与冷藏,防止变质和污染,烹调时加醋或咸菜,番茄汁可破坏部分组织胺,并控制食量可减少发病可能。
2.复发性落屑性猩红热样红斑
又称落屑性红皮病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皮肤病。其表现是全身或大面积皮肤弥漫性红斑、肿胀及脱屑。疾病描述leiner(1908)首先报告,又称leiner病,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脱屑,伴有、营养不良,为发生于婴儿的严重皮肤病。多见于冬季和早春。
国内张定国(1993)报告45例中,男31例,女14例,多于。初起病时,红斑发生在肛门周围、腹股沟和臀部,继而头皮、面部和皮肤皱折部位,并迅速扩展至全身。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皮肤增厚,有黄白色鳞屑,鳞屑细小糠秕状,不断脱落,头皮、眉部结油脂性厚痂,指甲增厚黄浊,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多数患者白细胞总数10×109/l以上,低色素性,大便检查有脂肪球。患儿全身情况差,软弱,精神萎靡,伴有腹泻和营养不良。常合并有感染,发生、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死亡。
3.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型药疹
亦称发疹型药疹。较常见,属轻型药疹,可能由第Ⅳ型变态反应所引起。 多数药物都具有引起药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药物,但以抗原性较强者引起的最多。多为解热止痛药,巴比妥,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等。此外,对患有先天过敏性疾病的机体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发生药疹的危险性比较大。临床表现 突然发疹,常同时伴有轻或中度发热,中或重度瘙痒。麻疹样红斑型药疹皮肤损害与麻疹酷似,为散在或密集的红色帽针头样皮疹,以躯干为多,可泛发全身。猩红热样型药疹的损害与猩红热相似。初起为细小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顺序向下发展,于2~3天可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面部四肢可出现肿胀,以皱褶处及四肢屈侧为明显。
二、感染性疾病
1.金葡菌感染 可表现为两种类型:
①凝固酶(+)的严重感染导致的类Lyell综合征。又称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几乎总是发生于婴儿,6岁以下儿童和免疫抑制的成人或伴有肾功能衰竭的成人。本病可通过护理人员的手在婴儿中传播而引起流行,然而护理人员的鼻腔里亦可能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本病也可以散发。
通常由凝固酶阳性Ⅱ组71型噬菌体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对青霉素常有耐药性,该菌产生一种剥脱毒素(也称表皮松解毒素)使表皮上部位于颗粒细胞层下发生分离。诱发的感染可以是在皮肤上,但常常是在眼或鼻咽部。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像猩红热一样,使全身皮肤受累。
疾病开始为局限性结痂性感染(常像脓疱疮样),最常见于出生后数天的婴儿的肚脐或尿布区。散发病例开始为表浅性结痂性损害,常在鼻或耳周围。在24小时内,痂的周围出现鲜艳的潮红区。这种潮红区可成为疼痛性和全身性。表皮上松弛性大泡可扩大并迅速破裂产生糜烂。当摩擦潮红区时,表皮很容易剥脱,常为大片脱落(Nikolsky征)。在36~72小时内全身皮肤广泛剥脱,病人可出现全身症状(如乏力,畏寒和发热)。由于皮肤保护屏障的缺乏使病人发生败血症及体液和电解质紊乱。
②金葡菌性中毒休克综合征 一般认为多发生于月经期女性,其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约10%的病例为非月经期女性以及男性。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由噬菌体Ⅰ型金葡菌产生的致病毒素引起,即葡萄球菌肠毒素F和致热性外毒素C。近来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毒素的活性和结构是相同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女性,潜伏期为1~2天,表现为急发病、畏寒、发热、全身肌肉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病程第2天可出现全身充血性皮疹和低血压,严重病人很快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氧分压低、尿少、尿素氮升高及神志昏迷。病死率5%~10%。
2.中毒性红斑
中毒性红斑为多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性泛发性红斑损害,初起为孤立性小红斑,迅速扩展至全身,融合成片,颜色由鲜红色转变为暗红色。皮疹分布于躯干、四肢、重症者泛发全身,黏膜亦可受累。常见于儿童和青年。病因尚不清楚,常为食物过敏(鱼、虾、蟹、草莓、可可等)。其次为药物过敏(巴比妥、磺胺、血清制剂等)和某些细菌病毒或内脏疾患(链球菌性咽峡炎、风湿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疟疾、脑脊髓膜炎等)。初起为孤立性小红斑,迅速扩展至全身,融合成片,颜色由鲜红色转变为暗红色。皮疹分布于躯干、四肢、重症者泛发全身,黏膜亦可受累,自觉瘙痒,伴有发热,肌肉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复发性毒素介导性会阴红斑少见,常发生于扁桃体感染后2~3天,会阴部发生细小的弥漫性红斑,局部水肿,手亦可受累,随后红斑脱屑,可反复发作。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性咽峡炎为最常见的原因。红斑由毒素介导,部分病例应用长程预防性青霉素治疗有效。根据起病急,皮疹形态,发病前有食用某些食物或感染,诊断不难。
3.传染性红斑
又称“第五病”,是由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皮疹以面颊部蝶形、水肿性红斑为特征。好发于2~10岁儿童,春夏季节多见,潜伏期5~15天。常突然发病,一般无全身症状,有时可有低热、咽痛、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皮疹初起表现为双侧面颊玫瑰红色丘疹,迅速融合形成水肿性红斑,呈蝶形分布,境界清楚,呈特征性“拍红性面颊”,表面光滑无鳞屑,皮温升高,类似丹毒,偶有瘙痒和烧灼感。2~4天后,在躯干、臀部及四肢出现境界清楚对称性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约1周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不留痕迹。成人患者可伴发游走性关节炎。根据儿童发病、急性病程、面颊部特征性蝶形水肿性红斑及全身症状轻微,临床诊断不难。需与风疹、麻疹、丹毒等鉴别。
4.支原体肺炎
是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过去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中,肺炎支原体最为常见。可引起流行,约占各种肺炎的10%,严重的支原体肺炎也可导致死亡。潜伏期2~3周,起病缓慢,约1/3病例无症状。以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耳鼓膜炎等的形式出现,而以肺炎最重。发病初有乏力、头痛、咽痛、发冷、发热、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头痛显著。发热高低不一,可高达39℃。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黏痰或黏液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发热可持续2~3周。热度恢复正常后尚可遗有咳嗽,伴胸骨下疼痛,但无胸痛。体检示轻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约15%有鼓膜炎。颈淋巴结可肿大。少数病例有斑丘疹、红斑或唇疱疹。胸部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约半数可闻干性或湿性啰音,约10%~15%病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临床症状如头痛、乏力、肌痛、鼻咽部病变、咳嗽、胸痛、脓痰和血痰,肺部X线表现和化验室检查如冷凝集试验等有助诊断。
三、其它
川崎病: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临床多表现: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发病原因至今未明。感染的说法不能完全确立。在所有病原菌中最受关注的是链球菌,但至今从未由患儿体内分离到链球菌。也有人提到一种在禽兽间致病的耶尔森(Yersinia)菌中的假结核型株感染?似与川崎病相关,但也无法找到确实的证据。
诊断可以从以下要点进行参考:
1.发热五天以上,如有其他征象,五天之内已可确诊,加上:
2.具有下列四条:(1)双侧眼结膜充血,无渗出物。(2)口腔及咽部粘膜有充血,口唇干燥皲裂,杨梅舌。(3)急性期手足红肿,亚急性期甲周脱皮。(4)出疹主要在躯干部,斑丘疹,多形红斑样或猩红样。(5)颈淋巴结肿,直径超过1.5cm。
3.无其他病种可解释上列表现。
如有发热只伴有其他三条,但见冠状动脉瘤者亦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