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皮科新知】皮肤科外用药物的剂型、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转载)

时间:2015-08-26
外用药物的剂型及其特点和选用
散剂 (粉剂,powder):有干燥、保护、散热等作用,适用于无渗出的急性、亚急性皮炎。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等。
溶液(solution):是药物的水溶液,有清洁、散热、消炎及促进上皮新生的作用。主要作湿敷用。适于有渗出的急性皮炎、湿疹或有小片糜烂、溃疡的皮肤损害。常用的有2%~4%硼酸溶液,0.05%黄连素溶液,0.02%高锰酸钾溶液等。
酊剂和醑剂(tincture and spirit):为药物的乙醇溶液或浸液。非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为酊剂,如2.5%碘酊。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为醑剂。酊剂或醑剂涂于皮肤后,乙醇挥发,溶于其中的药物均匀地分布在皮肤表面,发挥其药理性能。破损皮肤及腔口周围忌用。
洗剂(lotion):又称振荡剂(shake lotion)。为不溶于水的粉剂 约30%~50% 与水混合而成,用前应充分振荡混匀。有散热、干燥、消炎、止痒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炎无渗出者。常用的有炉甘石洗剂等。
软膏(ointment):为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油脂性基质常用凡士林及羊毛脂。软膏有保护、润滑、软化痂皮的作用。软膏的渗透作用较乳膏强,适用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的治疗。有渗出的急性期皮损则不宜用软膏。
乳膏(emulsion,cream):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中形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由于基质不同,可分为水包油(oil-in-water,O/W )型和油包水(water-in-oil,W/O)型。乳膏的渗透性较好,又易于清洗,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剂型。适于亚急性或慢性皮炎、湿疹等。
糊膏(paste):指大量的固体粉末,一般25%以上,均匀地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组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因含粉末量较大,有一定的吸收水分和收敛作用。适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湿疹。毛发部位不宜用糊膏。
硬膏(emplastrum),又称贴剂(adhesive plaster):药物溶于或混合于粘着性基质中并涂布在裱褙材料如纸、布或有孔塑料薄膜上而成。由于硬膏贴于皮肤表面后,阻止水分蒸发,增加了皮肤的水合作用,从而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适于慢性、限局性皮肤损害。有毛部位不宜应用。
油剂(oil):是以植物油或矿物油类为溶剂或以不溶性粉末混于上述油类而制成的剂型。常用的有40%氧化锌油。适用于渗出不多的急性皮炎、湿疹,有清洁、保护、减轻炎症的作用。
凝胶剂(gel):指药物与能形成凝胶的辅料制成均一、混悬或乳状液型的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局部涂后形成一层薄膜,清洁透明。
涂膜剂(plastics):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含成膜材料溶剂中,涂搽患处后形成薄膜的外用液体制剂。
搽剂(liniment):指药物用乙醇、油或适宜的溶剂制成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供无破损皮肤揉擦用的液体制剂。
 外用药物剂型的选择
主要根据病期及皮损性质选择外用药物的剂型


外用药物注意事项
(1) 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详细说明药物的用法,如湿敷的方法;软膏、乳膏外用后应多加揉擦;对限局的苔藓化肥厚皮损可采用封包疗法,以促进药物吸收,提高疗效。
(2) 药物浓度要适当,有刺激性的药物应从低浓度开始逐渐递增,如维A酸类制剂,应从低浓度、小面积开始,逐步递增至高浓度、大范围。
(3) 用药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皮损部位,如儿童不宜使用强作用的糖皮质激素制剂;皮肤皱折及黏膜部位不应使用高浓度、有刺激作用的药物。
(4) 应嘱咐患者,外用药部位一旦出现刺激症状或红肿、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清洗患处,并到医院就诊。
(5) 适当的用量:乳膏及软膏在身体各部位外用,每天用药2次,一周的最大用药量:面部:15~30g;双手:25~50g;头皮:50~100g;四肢:100~200g;躯干:400g;腹股沟和外阴部:15~25g。
注意:这一推荐用量并不适用于糖皮质激素制剂,用量见糖皮质激素节。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