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

|专家笔谈|共识解读:国际防晒化妆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转载自中华皮肤科杂志)

时间:2020-12-08

光生物学和防晒研究领域皮肤科专家H.W. Lim、德国杜赛尔多夫大学J. Krutmann、欧洲著名的防晒产品研发和生产企业西班牙ISDIN创新和发展中心的C. Granger和C. Trullas等于2020年1月在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上发表了题为“未来的光防护:挑战与机遇”的专家共识。赖维教授等与该文通信作者J. Krutmann教授等交流后,将这篇共识的精髓及内容分享给国内同道。

《未来的光防护:挑战与机遇》共识解读:国际防晒化妆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

赖维1    郑跃1    Corinne Granger2    Carles Trullas2    Jean Krutmann3    刘玮4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广州  510630;2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DIN, 08000  Barcelona,Spain;3IUF-Leibniz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Medicine,40210  Düsseldorf,Germany;4解放军空军特色医疗中心皮肤科,北京  100036






【引用本文】  赖维,郑跃,Corinne Granger,等. 《未来的光防护:挑战与机遇》共识解读:国际防晒化妆品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 53(12):962-966. doi:10.35541/cjd.20200567





【关键词】    防晒剂;防晒系数;毒性作用;趋势

一、防晒化妆品的发展史及对防晒重要性的认识


防晒霜是在半个世纪以前发明并商业化。防晒霜早期的作用是防止日晒伤,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好地理解了不同波长光线与表皮和真皮层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光致癌、光老化和光线性皮肤病中的意义,防晒的目的延伸至预防紫外线诱导的皮肤色素异常、光老化以及光线性皮肤病等领域,防晒化妆品也从早期注重中波紫外线(UVB)的防护发展到目前同时兼顾UVB和长波紫外线(UVA)的防护。近年研究表明,紫外线以外的其他光线如可见光(400 ~ 780 nm)和红外辐射(780 ~ 1 400 nm)也会对皮肤产生伤害。
因此可在防晒霜中联合使用某些特定的物理防晒剂来实现对可见光和近红外线的防护。专家建议在新的防晒产品开发中,除了防护UVB和UVA外,有必要根据目标人群的不同需求,加用针对特定波长的防护成分。

二、防晒系数的标识及其含义

1. 日光防护指数(sun protection factor,SPF)测定:SPF是目前用于表示防晒产品防护UVB能力的标识,多数国家或经济体(包括我国)都采用人体试验法测定SPF。但该测定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实验室测定的产品防晒能力与实际使用时的差异;②现行MED判读方法导致的误差;③光源的功率和辐照强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④特定受试者的选择对人群适用性的影响;⑤辐射源之间的差异和测试产品涂布不均匀也可能增加实验室间的变异性。
国际上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不少改进方案。如开发以图像分析技术取代肉眼判读MED的方法以减少人为误差;使用光度计测量个体类型角替代问卷判断受试者的皮肤类型;使用非红斑判断的方法,如用混合扩散反射光谱法来取代以MED;推出SPF和防护UVA的等级(PFA)值以外的防晒系数,如免疫保护系数、整体防晒系数、自由基皮肤保护系数等。
2. 防晒系数的标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均以SPF值表示防晒化妆品对UVB的防护能力,且在最高限值以下时都标识具体的测量数值。对于UVB的防护,SPF值30的产品已经可以提供足够的防晒能力,但日常使用时多数达不到使用剂量,故产品的防护能力大打折扣。而使用较高防晒系数的产品,即使使用的剂量达不到实验室测量时的剂量也能提供足够的防晒能力。
PFA是评价防晒化妆品对皮肤晒黑的防护指标。根据PFA值的大小,标识产品防护UVA的等级的PA值,以反映产品防护紫外线晒黑的能力。与SPF不同,防晒化妆品对UVA的防护能力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还没有比较统一的标识方法,并且都没有具体的数值。目前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对PFA测试方法和标识数字实现统一。

三、日光中不同波长光线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关联

日光中不同波长光线之间是有交互作用的,而这种交互作用能够影响防晒化妆品的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相同防晒系数的产品的真实防护效果会有差别。将来有必要继续研究以解决目前关于室内测试方法带来的防晒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争议。

四、防晒剂的安全性


1. 对人体的安全性:
某些有机防晒剂可能经皮吸收或对内分泌系统有潜在干扰作用,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来证实这些对安全性的影响。无机防晒剂的安全性记录一直都比较好,但对一些纳米级防晒剂经破损或晒伤皮肤透皮吸收的问题存在争议,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明确。
另一个担忧是使用防晒产品可能会影响体内维生素D水平。对于严格实施光保护的人群,如使用高UVA防护能力和高SPF值的广谱防晒产品,且同时又使用防护服和遮蔽等方法防晒的个体,有可能出现维生素D缺乏。但这种维生素D缺乏很容易通过口服补充维生素D来纠正。
2. 对环境的安全性:
防晒产品应尽可能使用环保型紫外线防晒剂,尤其是要减少存在潜在环境危害的防晒剂的使用。

五、未来理想的防晒剂

未来理想的防晒产品要有以下特点:

1. 不仅仅防护紫外线,还可以防护可见光和红外线等;
2. 对UVB和UVA的防护水平应该均衡,并且要考虑自然光中不同波长光线间的相互作用;
3. 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及防晒需求设计个性化定制的防晒产品;
4. 通过改善防晒产品的质地、肤感和使用超轻质和便利的涂抹装置来提高人们常规使用防晒产品的依从性;
5. 使用对人体安全、环境影响较小的防晒剂;
6. 研发新的防晒成分来提高传统防晒剂的防晒效果;
7. 同时具备其他护肤功效,提高常规使用防晒产品的依从性。

六、对中国防晒产品研发和监管的启示

1. 加强医务人员和公众的防晒意识和对防晒产品的认知;
2. 防晒系数检测和标识方法要与国际趋同;
3. 加强中国特定环境下日光光线与大气悬浮物的交互作用以及不同波长光线相互作用对皮肤影响的研究,并据此设计出更符合国情的防晒产品;
4. 关注实验室间检测结果的差异;
5. 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测试手段和标识方法;
6. 参考国际未来理想防晒产品的要求研发新的防晒产品。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