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存栏目

愿你依然坚守,愿你善良依旧 —有感于ICU清醒病人的心理照护

时间:2017-05-05

对医护人员来说“病人”一词无疑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然而,工作之余,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该词的内涵?在ICU学习了两个月,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我宝贵的人生财富。我收获丰富的知识,也有颇多思考。其中,我对病人一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顾名思义,病人包括疾病和人两方面。工作中,我们不仅应看到疾病,更应看到承载疾病的个体。对于疾病,我们需积极治疗;而对于个体的人,我们应重点关注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即当我们照护病人时,要把疾病和人分开,做到疾病治疗和心理照护并重。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要求护士在照护病人时,不应只重视病人的生理和病理反应,还应考虑到病人的心理需要。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其所著的《社会制度》中认为,患病是超出病人意志所能控制的事情,不是病人的过错,病人一般不需为其患病承担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句话也蕴含了把疾病和人分开、注重人的感受的观念。著名叙事护理专家李春老师也倡导把疾病和人分开,把疾病外化,注重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按其发生的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医务人员应察觉到病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既关注病人的疾病治疗,又要重视安全、爱与归属及尊重等方面的心理需要。把疾病和人分开,做到疾病治疗和心理照护并重,在ICU里我们虽已用心践行,但仍任重道远。

心理照护对ICU清醒病人的重要性,我有切身体会。在此介绍一位给我触动最深的病人。一天中午,我负责帮x老师照看一位昏迷转清醒的病人,该病人病情非常重,但在科室老师众志成城的努力下,他最终好转,令人甚是欣慰。不过,清醒后他却不再“安分守己”,比较躁动,有坠床风险,其实我很能理解和体会他的“不安分”。他很胖,我费了很大力气把他双腿放到床中间。可是,一会功夫他又耷拉下来了,如此三两回合,已是很累人。我想这样是不行的,我走到他跟前,决定为他做点什么。可是我能为他做什么呢?我不能代替他承受疾病的身心折磨,这一切是他的命运,是他要面对的。我只能默默地陪伴他,同他说说话。同理心的思维模式让我能够很好地与他交流,他握住了我的右手,轻轻地晃来晃去,他在以这样的方式与我对话,我的心灵瞬间被触动了。我简单的陪伴和安慰得到了回报,他平静了下来,双腿不再乱动弹,我想是因为他心里获得了些许安全感吧。我用湿巾小心擦拭他的脸颊,他闭上了双眼,眼角的泪水慢慢涌了出来,那一刻我心里好难受。帮他整理了床单位后,我打算去照看其他的病人,希望他能松开手,他却拼命地摇头,握得更紧了。我的手被握疼了,然而更疼得是我的心。他不想我离开,他或许太缺乏安全感、太孤独无助。

病人这样的反应说明我们某个环节做得还不够好吧。可是,我们很认真负责地照护他,每天辛苦地为他做治疗,清醒后给予他安慰,减轻他的心理负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ICU病人病情危重、变化快,甚至随时危及生命,疾病治疗和心理照护虽在执行,但我们对前者会给予更高的关注。举个例子病人血压或血糖不稳定后,我们会立即根据医嘱用药,并定时复测血压或血糖,根据数值的变化调整药量或采取其他治疗方案,这是个监测和追踪的过程。也就是说,血压或血糖不稳定-处理-监测-调整处理方案-问题解决,环环相扣。那么,心理照护呢?治病重要,医心同样也是如此。我们做心理照护之前,有没有认真评估病人的心理问题?实施后,是否有意识地去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有无改善?如果我们像对待血压或血糖的变化那样,去关注病人的心理变化,并给予处理-评价-再照护。病人是不是会有一番不同的心理感受,他会不会多些安全感,少些孤单无助呢?心理照护从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治疗一样,需要评价效果。病人到底感受到了多少,感受到了哪些,这中间的落差在哪里呢?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ICU被普遍认为是抢救生命的地方,多数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照模式,ICU病人也需要心理照护,ICU清醒的病人更是非常需要我们的情感支持我们往往对病人的生理改变能够快速识别,并及时处理生理指标的变化威胁生命,理应反应敏捷迅速),对清醒病人存在的安全感缺失、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却不那么敏感。有人说,心理照是很虚的东西,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太强,难以捉摸。是的,心理照是情感之间的碰撞和交流,而与情感有关的,似乎是没有定论的。但是,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无效性,相反,它会蕴含巨大的力量。心理照护有时也很简单,简单到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声温柔的呼唤就能传递给病人持久的温暖和感动。在工作中,真正理解病人的概念,做到把疾病和人分开,关注治疗的同时,给予病人有效的心理照护,并更加注重心理照护效果的评价,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治疗过程。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应成为我们的工作准则,时刻警醒自己。“有时、常常、总是”呈递进关系,“总是”也说明了心理照护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三种行医的境界,我们追求哪一种呢?

ICU清醒病人的心理照护任重道远,在路上,永无止境。愿我们时刻拥有不忘初心的承诺、发自内心的善良和永不缺席的同理心,愿时光不会消耗我们。

                                                                                                                                                                             (护理部:陈   迪  )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