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部分地方陆续取消互助献血,引发人们对临床用血问题的关注。如何解决用血紧张的问题,真正做到合理用血?业内专家表示,破解困局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
我国无偿献血率为10.5/千人口,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千人口。区域性、季节性血源紧张已进入常态,临床输血急需患者血液管理理念的引领。
患者血液管理(PBM)是基于循证医学和多学科联合的方法,防治贫血,改善凝血,最大限度减少失血,进而减少或避免异体输血所采取的措施,最终目的是改善患者转归。
2010年第63届世界卫生大会WHA63.12决议,向全体成员国倡议实施PBM方案。患者血液管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药物治疗贫血。2.应用减少出血的措施和药物。3.自体血液回收和回输。4.限制性和个体化输血策略。患者血液管理并不是应对血源紧张的权宜之计,而是临床输血的新模式。
限制性输血优于开放性输血
限制性输血就是严格执行输血指征,即血红蛋白(Hb)低于70g/L有较强的输血指征,超过100g/L不应输血,将Hb维持在80g/L~100g/L的合理区间。而开放性输血则要求Hb维持在100g/L~120g/L范围内。
限制性输血能保持患者足够的氧供需平衡,促进术后康复,又不增加输血可能带来的传播性疾病和不良反应,减少不必要输血,使临床用血走向个体化、精准化。
实践证明,不输血比输血好,因为后者会增加术后并发症,提高静脉血栓形成和伤口感染的二次手术率(二次开胸)。输血组与非输血组相比,前者还会延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等。而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相比,前者可提高术后康复优良率,降低肺炎发生率。
据报道,输用红细胞超过500ml,会增加全身炎症反应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输用红细胞超过3U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独立的危险因素。限制性输血日益深入人心,并在临床得到推广。
怎样做好限制性输血
做好限制性输血,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术前要优化Hb。择期手术,尤其是心脏大血管手术,Hb最好达到120g/L以上。由于术前贫血病人有六成为缺铁性贫血,因此,术前应补充铁剂和叶酸等药物。
第二,术中要对病人进行适当血液稀释和扩容。可采用胶体液+晶体液联合输注,将Hb稀释至90g/L~100g/L,以减少全血丢失。
第三,做好术中自体血的回收和回输是患者血液管理的重要举措。目前在骨科大手术、宫外孕手术和心脏手术中已常规开展自体输血,使需输血+合理输血达到80%以上,使红细胞的输注明显减少。
第四,开展无血手术和少创手术。如腔镜手术、关节镜手术、椎间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术中使用止血带或短暂阻断大血管,形成无血术野。麻醉医生要使用精准麻醉降低病人应激反应,防止高血压。
第五,建立以医务处为主体和输血科负责的血液管理体系,对各科室用血量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对各级医师加强有关限制性输血的相关培训,开展输血不良反应的教育。
来源:健康报医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