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部

丙肝患者同病同医同药却不能同效,原因何在?

时间:2014-03-28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感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卫生难题。全球HCV的感染人口接近3%,并且以每年300-400万的病例递增。约75%-80%的急性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经过10-20年的发展,至少20%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是目前国际上慢性终末期肝病和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对HCV感染的控制尤为重要,但目前尚缺乏预防性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

   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主要依赖于干扰素(interferon, IFN),最近10年从标准干扰素-α(IFN-α)单一治疗发展到与利巴韦林(ribavirin,RBV)联合治疗,并进一步发展为PEG-IFN-α和RBV联合。PEG-IFN-α联合RBV提高了患者的持续性病毒应答率(sustained virologicalresponse,SVR),增加了疗效,成为当今治疗HCV感染的标准模式。但是对于这一标准治疗模式却有将近一半的人持续病毒应答率很低。这造成了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患者的不满,很容易给患者带来医生无能的印象。其实,这其中的问题不在医生或药物,最主要的原因是患者本身基因型的差异。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在患者接受标准治疗前给予IL28B基因型检测,就很容易判断患者病毒应答的结果,从而给予更加合理的治疗方式以及药物。如此,即可减少医疗费用,又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随着科学进步,药物基因技术的发展以及药物基因关系的揭示,同病同医同药的治疗模式会逐渐被同病不同医不同药的模式所代替,而替代的结果就是为了达到相同的疗效。

                                                                                                            药学部  马永成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