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退休专家 马厚志
我是河南医学院第28 期学生。20世纪50年代末,河南医学院从开封迁往郑州。搬到郑州后不久,我被安排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实习。来到这里的第一印象是:高出地面很多、灰色、大型工字楼建筑,还有一排排灰色平房的北家属院。带教老师介绍:医院历史悠久,也是从开封迁来的,分配到这里的学生来自全国。接触这里的医生,个个全心全意为患者治病,这里是真正救死扶伤、造就医生的摇篮。毕业后成为省医的职工,是我的理想。
毕业分配时,因爱人比我先毕业一年,留在医学院一附院儿科。分配老师问我:“你条件不错,留校还是去省医?”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省医。虽有变动,最终还是来到这里。
来省医半个多世纪,经历和接触了省医不少人和事。先说说老院长张洪基,老军医出身,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疑难的手术他在场准能成功。记得一次手术,病人血压一直下降,不得不停止手术。他来会诊,一看血容量不足,应加快补液速度、纠正休克。手术顺利完成。
他平易近人,当时医院不到500人,他对每个职工都能叫出名字。原内科主任刘传娟“海纳百川”,办事公道。
一天医院给了一个去北京进修的名额,这是一个将来晋升的好机会,谁都想去。我当时是科秘书,请示他安排谁。他立即说:“让冯某某去。”我亲眼见他俩才吵了一架,立马感觉到他人品高尚,更加让人佩服。王国斌院长也是这样的人,在医院职称评审时,在讨论指标分配名单会上,有评委建议医院还有七八个搞临床较长的红专大学毕业同志,从中产生一个好的人做榜样,对其他人也是个促进。评委们感到言之有理。刘传润主任说:“马某某较好。”王院长最后拍板,说道:“那就马某某吧。”投票通过。
这就是省医人的胸怀,这就是省医人的形象。当年我分配到医院时,医院还无急诊科,由各科医生兼着。这样抢救的病人更多,而且病种也多,使我的医疗技术提高很快,得到器重。我赴上海胸科医院肺内科进修1年,回来后又去X光、肺功能、血气分析等科室学习,较快地掌握了技术,尤其是对各种类型的呼吸机能够熟练操作,并与护理部一起,向全院医生和护士普及呼吸机的知识和技能。我在主管二内科呼吸医生时,根据每个医生平常爱好和工作特长,分别将呼吸内科各专业再细分,以机械通气、呼吸衰竭、COPD、肺肿瘤、肺栓塞等分给每位医生,使其将来能在呼吸内科独当一面,并把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全部传授给他们。
值得一提的是,1976 年我与赵彬、王国斌3人,在掌握硬质气管镜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开展进口光导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年来医院所做例数、开展项目与种类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技术,在全国呼吸界遥遥领先,文章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引起了同行重视,大大提高了我院在全国的地位。我和何秀琴代表省医,在杭州编写了全国第一部纤支镜图谱,其中图像我院占1/3。编委迪会之教授说:“你们一个医院所做例数比全武汉加起来还多。”
(注:本文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