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造血干细胞移植”知多少?看这篇就够了

时间:2023-10-25

白血病患者的常见治疗手段包括放射治疗、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其中手术治疗目前主要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关注过白血病治疗的朋友可能多多少少听过这个名词,但造血干细胞移植究竟是什么?对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有多大帮助?这种治疗方式的效果到底如何?今天一次性说清楚!


首先,造血干细胞究竟是什么呢?造血干细胞是一类拥有自身繁殖及更新能力、可以分化出所有血细胞(例如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的细胞。它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的场所为红骨髓,在特殊处理后,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血液释放到外周血中。


那为什么要做造血干细胞移植呢?由于白血病患者体内无功能白细胞大量增殖,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无法正常更新血液成分,因此科学家想了个巧妙的办法,将能够造血的细胞移植到患者骨髓中,恢复或代偿患者的造血功能。这样一来,患者的各种血细胞功能可以得到恢复,另外也可以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帮助杀伤残余肿瘤细胞,进而巩固治疗效果。


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哪些方式呢?很多朋友认为,干细胞移植不就是骨髓移植嘛?其实,骨髓移植是通过注射正常的骨髓细胞至白血病患者体内,以达到提高血细胞功能的治疗方式,除了骨髓之外,还可以通过从末梢血回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或移植胎儿脐带血等方式进行治疗,这些统称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只是在最初时,由于医疗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只能够做到从骨髓中提取造血干细胞,因此多数人才会出现“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的认知。


问题又来了,既然白血病患者可以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那么移植选用的造血干细胞从何处而来呢?归纳一下,主要有三种途径。首先,自体干细胞移植是将患者体内相对正常的骨髓细胞或外周造血干细胞在化(放)疗前提取分离出来,在患者接受治疗后,重新输入患者体内,帮助患者重建造血系统的方式;还有一种,即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是发生在同卵双胎之间的移植。由于供体和受体的基因型相同,这种移植的排异反应较小、风险较低,但根据临床的情况来看,该方式的治疗作用相对一般;还有一种是比较常见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为其他正常人,在这其中又可以分为血缘关系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和无血缘关系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无关移植);由于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干细胞,特殊条件下处理后收集储存,也可作为造血干细胞供体。


那些患者适用这种手术治疗方式呢?其实这一方法不仅用于治疗白血病,也可用于其他的血液恶性肿瘤(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异常增生等)、自身免疫性疾病(I型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代谢性缺陷脑白质肾上腺营养不良症、淀粉样变性、先天性角化不良等)以及一些非恶性的血液疾病(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有多少呢?使用不同来源的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的成功率是存在差别的。自体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一般在移植后10-14天,由于排异反应较小,成功率可达90%以上,而异基因移植则在20天左右进行造血系统重建,成功率虽然相较自体移植偏低,但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手术经验的积累,也可达60-70%。临床上将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5*109/L,血小板大于20*109/L作为移植成功的指标。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疾病会复发吗?目前为止,尚未出现一种治疗方法可以百分百治愈白血病,这种恶性疾病在治疗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的现象,但并非所有患者。复发率会根据移植前患者的身体状态及白血病的危险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HLA半相合移植较全相合移植更容易发生排斥反应,在全相合移植中,来自非亲缘的全相合供体移植在降低复发率上优于亲缘全相合移植。另外也要考虑到微小残留病变(MRD)的问题,如果移植前MRD越高,移植后就越容易复发。


移植手术结束了,还有哪些需要做的?对于接受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供体的细胞会激活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因而受到攻击。这时就需要服用抗排异药物减少排异反应发生。另外还需要定期进行骨穿进而监测MRD,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倾向,从而尽早干预。(血液一病区 闫凡)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