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被这则重磅官宣刷屏?5000万人的噩梦,一次说清楚

时间:2019-12-10

近日,中国药监局的一条官宣引起业界轰动——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一款国产药品有条件上市。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认知障碍性疾病亚专科主任徐长水介绍说,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官网发布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约有5千万人患有此病,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或将增至1.52亿。虽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庞大,但在中国,就诊率却不高。究竟什么原因?主要是下面这几条认识误区在作怪:


误区一:不是病。记性变差“不是病”。认为老人记性差、重复唠叨是因为“老糊涂了”,像小孩子一样天真烂漫或者无理取闹的老人被称为“老小孩儿”。


误区二:不致命。症状轻微,也不影响生活,不用治疗。就是忘性大一些,啥也不影响,不需要吃药。


误区三:不用治。听说“无药可治”,一吃药就得一直吃下去,这种慢性病就不用费劲儿治疗了。


误区四:没面子。听说老年痴呆的患者都是“精神有问题”、“疯疯傻傻都不知道回家”,家里老人这个样子可不敢让别人知道,会嘲笑我,会歧视我。所以坚决不带老人出门,更别说去医院了。


医生介绍说,这几种误区需要澄清。许多疾病的早期症状都会比较轻,如果不进行干预、任其发展,就可能进展到严重程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初期仅仅是记忆力下降,但随着病程进展,会影响言语功能、肢体功能,逐步丧失自主生活能力,严重影响患者和家人的生活质量,重症患者甚至危及生命。目前确实没有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特效治疗药物,那些声称能够“彻底治愈”的请不要轻信。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吃药呢?这是因为,现在临床使用的几种药物,均可以延缓疾病发作程度,延缓机体能力退化、丧失,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照料者负担。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患者获益越大。“一人失智,全家丧志”,对患病老人行为、言语混乱的无奈甚至害怕别人知道的羞耻感,会给家人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这不利于对患者的照护。其实,患者仅仅是因为大脑颞叶萎缩造成一些问题,绝不是“精神病”,也不是一定会遗传给子女的“傻病”,社会和家人应当正确面对,不应当存歧视心理。


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症状:1.记不住:记忆力显著下降,对刚刚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记不住,可能对多年前的事情有记忆;精神难以集中,以前熟悉领域的知识也变得生疏;2.说不出:对熟悉的物品、想要的东西,说不出名字。3.回不去:空间认知能力退化,到常去的地方却迷路;曾经熟练开关电视、收音机等常规操作变得困难。4.“变个人”:脾气明显变化,沉默的人突然变得唠叨,爱说话的人突然沉默,不搭理人。如何在家庭自测:目前医生在问诊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标准化”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能预示着疾病。

如果上面的8个问题,有2项以上回答为“是”,则应该提高警惕,带老人尽早就诊,以判断是否患病,对确诊患者尽早进行药物干预。


家庭照料


对已经确诊的患者,亲友要进行一些特殊的家庭照料:督促服药:根据医嘱,照料患者每天持续用药,不能自行停药。居家安全:日常生活环境要注意安全,通道上要宽敞,桌面上不要有尖锐、易碎物品,各类药品集中放置到患者不能触及的地方。“找事儿做”:协助患者做简单活动和工作,比如穿衣、擦桌子、扫地等简单事项,维持目前身体功能。预防走丢:对健忘严重、可能会迷路的患者,直接佩戴专用手环或者挂牌,上面写上患者家人联系方式、住址等关键信息,或者穿戴可定位的手表、衣物等,预防走失。


民众如何预防


科学健身多运动,兴趣爱好广交流。血压血糖控制好,开朗乐观助健康。(宣传部 尹沅沅)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