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大河报》“小三阳”未必好于“大三阳”

时间:2014-07-23

防治肝炎,先认识肝炎

记者林辉

阅读提示|肝炎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也成为全球疾病防治关注的焦点。尽管如此,肝炎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了很大的忽视。到底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有多少呢?在“世界肝炎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关注关于肝炎的那些误区。

一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甚至非肝病专科医务人员,都存在一种认识:“小三阳”好,“大三阳”不好。这是错误的。

“所谓大、小三阳指的是乙肝免疫指标中是e抗原阳性还是e抗原阴性,阳性者为‘大三阳’,阴性者为‘小三阳’,它只反映机体的乙肝免疫标志物状态,并不代表病情轻重或传染性大小。”郑大一附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孙长宇说,大、小三阳都存在慢性乙肝携带者和慢乙肝患者。如果是携带者,意味着病情相对稳定,基本没有明显的肝功损害,可以承受正常的工作、学习任务;如果是慢性活动性或肝硬化患者,就必须进行治疗。

“病情轻重要看肝脏功能各项指标及肝脏影像、病理等指标,传染性大小要看血中病毒载量。”孙长宇说,“大三阳”患者中有许多携带者暂不需要治疗,但应定期复查,而“小三阳”患者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孙长宇说,“小三阳”患者首先明确病毒是否阳性(即HBV-DNA是否阳性),肝功是否正常,肝脏影像检查是否有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征象。如果肝功异常,DNA阳性的‘小三阳’需要积极治疗。

规范治疗,丙肝甚至可治愈

我国丙肝患者超4000万,在所有人群中丙肝抗体阳性检测率约3.2%。急性丙肝临床表现较轻,但易发展成慢性,50%~80%的患者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

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尚佳介绍说,丙肝测定很简单,主要是查丙肝抗体,如呈阳性,再进一步进行核酸检测而最后确诊。

值得庆幸的是,丙肝一般要比乙肝治疗效果好、速度快。尚佳说,临床表明,通过规范治疗,丙肝甚至可以完全治愈。省会郑州几家医院,一般都是应用长效干扰素如派罗欣加抗病毒口服药(如利巴韦林)等逐步进行治疗的。

丙肝最主要的发病因素和传播途径是血液及各类血制品。尚佳建议,有过输血史、文身史、打耳孔史、拔牙史或者吸毒史的人,最好检查一下丙肝抗体,一旦发现感染丙肝,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丙肝疫苗尚未问世,生活中大家更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减少输血次数,尽量不文身、不扎耳孔,尽可能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不与他人混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这样也有可能通过血液传播导致感染。

慢性乙肝要与病毒持久作战

“目前国际国内公认的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这两类药物的治疗时限也相对较长。”孙长宇介绍说,干扰素治疗为半年~2年,核苷(酸)类治疗3~5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

“也许在患者的周围的确有HBsAg(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特例’和‘个案’,但极可能那是急性乙型肝炎。”孙长宇解释说,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其自然阴转率在90%以上,而慢乙肝表面抗原很难阴转,自然阴转率在1%~3%,是需要长期治疗的。

孙长宇强调,对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要树立只要有适应证就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基本观念,也要树立长期治疗,与病毒持久作战的观念。千万不能迷信“江湖游医”和一些“多长时间澳抗转阴”、“转阴率百分之百”之类的宣传。

转氨酶降至正常不等于慢性肝炎治愈

生活中,人们最普遍认识的误区,是对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转氨酶降至正常即为治愈。

“慢性肝炎之所以发展成慢性,最关键一点是病毒不能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而长期潜伏于体内,反复破坏肝细胞而导致慢性活动甚至肝纤维化、肝硬化。”尚佳介绍说,当病毒破坏肝细胞时,肝细胞坏死裂解,细胞浆或者线粒体内的各种酶释放到血液中,引起血液中酶水平的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

尚佳说,酶的升高反映的是肝细胞受损,降酶治疗确实是一种对症治疗,但转氨酶降至正常并不等于慢性肝炎治愈,病毒仍然潜伏于肝细胞内,随时可能引起再次明显肝损害及转氨酶升高,“抗病毒治疗才是各种治疗中最重要的,只有把病毒抑制甚至清除,才能解决肝细胞反复受损、肝炎反复活动,转氨酶反复升高的现象。” 线索提供曹咏尹沅沅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4-07/23/content_1115616.htm?div=-1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