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

为什么需要做“延迟显像”?

时间:2020-06-24

受检者在行18F-FDG PET/CT检查时常被告知需做“延迟显像”,而受检者担心受到额外的辐射,对此有着深深的疑虑,此时医生常会被问到“什么是延迟显像?为什么我需要再做一遍,是第一遍没有做好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今天我将就这些问题为大家做一简单介绍。

18F-FDG PET/CT早期显像是指注射显像剂18F-FDG 40-60分钟后上机显像,在此之后,间隔长短不一的时间再次进行显像,我们称为延迟显像。对于间隔多长时间做延迟显像,目前并没有定论。

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统称为双时相显像,最初引入双时相显像这个概念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鉴别良恶性病变。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恶性和良性病变都能摄取它,而恶性病变更像一只貔貅,对FDG是“易进不易出”,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时间延长,良性病变的摄取可能会逐渐下降,而恶性病变则会继续摄取,犹如 “水落石出”(图1)。但经过大量的研究后人们却发现,这一现象并不绝对,一些良性病变(如肉芽肿病变)在早期和延迟显像中都会出现类似恶性病变的表现1 2,我们称为假阳性。因此利用双时相显像来鉴别良恶性疾病并不甚可靠。延迟显像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随着时间延长本底组织摄取减低、增加病灶检出率(敏感性)。使用双时相显像的时机主要包括:1)怀疑有隐匿病灶;2)明确诊断后确定恶性病变范围;3)早期显像时病灶与本底组织摄取比较高的组织(如肝、脾),或者是通过时间延长增加排泄系统对FDG的清除(如泌尿系统)。

图1.FDG在良恶性病变中滞留情况随时间变化曲线

 延迟显像还可以用来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摄取,最常应用于鉴别泌尿系和肠道的摄取。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理性的摄取会发生形态、位置或摄取程度的变化(图2),但占位性病变通常很少发现如上的改变,从而可以鉴别二者。

图2.肠道生理性摄取随时间延长形态、位置、摄取程度发生变化

另外有关血管病变的延迟显像问题,由静脉注射FDG后,其在体内从血池分布到组织中需要一些时间,对于大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此类血管病变的检出,若采集时间过早,血池放射性分布未消退会影响病灶的检出。对于大动脉炎,欧洲核医学会和美国核医学会指南推荐注射与采集时间至少间隔1小时。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欧洲核医学会推荐采集时间距离打针时间的间隔为2小时。但对于大动脉炎,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大于2小时的延迟显像会带来更多的益处,也缺乏延迟显像的判读标准,因此指南并不推荐长时间的延迟显像3

总而言之,延迟显像是对早期显像的补充,用于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最常应用延迟显像的脏器有肝胆胰脾、泌尿系和肠道等,随着时间的延长本底组织摄取降低,从而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参考文献

1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FDG Uptake in Brown Fat Using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and Dual-Time-Point Scanning. Clin Nucl Med.2008,33:663-667.

2 Dual-time Poin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indings of Benign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in a tuberculousis-Endemic Region.Jpn J Radiol.2011, 29:682–687.

3  FDG-PET/CT(A) imaging in large vessel vasculitis and polymyalgia rheumatica: joint procedural recommendation of the EANM, SNMMI, and the PET Interest Group (PIG), and endorsed by the ASNC.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 (2018) 45:1250–1269.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