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梅毒治疗后血清学转归是指梅毒患者经推荐方案、规范疗程治疗后血清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抗体的转归,而狭义的血清学转归仅指血清非特异性抗体变化,包括血清学治愈、血清固定、血清学失败或复发。
一、梅毒血清学转归及其概念
梅毒血清学治愈:早期梅毒经有效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血清非特异性抗体水平,如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由阳性转为阴性或滴度降低≥4倍者,称为梅毒血清学治愈。有学者认为,随访12个月内,RPR转阴或下降≥4倍称为治愈。
梅毒血清学固定: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RPR滴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不再下降、或上下波动一个滴度的现象,称为梅毒血清固定。一般认为,早期梅毒有效治疗后,RPR在≤1∶8水平维持达> 6个月(但< 12个月)、晚期梅毒>12个月(但< 24个月)即可判为血清固定。有学者认为,早期梅毒治疗后6个月,血清RPR 定量滴度下降<4 倍称为血清固定。也有学者认为,推荐方案治疗后12个月,RPR上下波动2倍之内均称为血清固定。
梅毒血清学治疗失败和复发:驱梅治疗后RPR滴度维持≥1∶64,或治疗后上升4倍,或治疗后3 ~ 6个月滴度下降< 4倍、硬下疳或皮损持续> 1个月或治疗后1周皮损暗视野检查Tp阳性或临床出现新的梅毒表现即属于治疗失败。梅毒血清学治疗失败多见于青霉素过敏使用替代方案的治疗者。复发是指治疗后梅毒血清非特异性抗体滴度水平下降4倍后又恢复到治疗前、甚至更高水平
二、影响梅毒血清学转归的因素
梅毒血清学转归与HIV感染、治疗方案、初始RPR滴度及梅毒临床类型之间相关。研究提示,HIV感染的早期梅毒治疗失败率高。有作者认为,梅毒合并HIV感染后,即使给予青霉素治疗,梅毒治疗失败和血清固定也常见。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的血清固定及失败率较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口服疗法低,头孢菌素治疗组的结局是否好于普鲁卡因青霉素治疗,则需要更多研究。研究发现,RPR初始滴度较低者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如滴度为1∶4的患者抵抗发生率高达50%。不论HIV阳性与否,多数研究认为,起始RPR滴度<1 ∶16的患者,其血清固定发生率高于起始滴度>1∶16者。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6个月的随访期,一期、二期梅毒的血清学治愈高于早期潜伏梅毒,早期潜伏梅毒血清固定率也高于一期、二期梅毒。有研究显示,HIV感染合并梅毒,尤其合并免疫缺陷及长期梅毒感染者,更有可能治疗失败或血清固定。总体上,潜伏梅毒尤其晚期潜伏梅毒较显性梅毒容易出现血清固定。
三、结语
梅毒血清固定的原因与潜伏梅毒类型、起始RPR低滴度、非青霉素治疗方案、机体隐匿部位长期Tp活动性感染、合并HIV感染等有关。对于无禁忌证的梅毒血清固定者,应进行脑脊液检测排除神经梅毒,一旦发现异常,应给予青霉素积极治疗。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