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
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研究显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1992年至2012年,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平均碳水化合物功能比从66.2%降至55.0%,脂肪功能比从22.0%升至32.9%。但与此对应,国人总的身体活动水平下降,超重与肥胖上升。1991年至目前,成年人身体活动总量下降近一半。2002年至2012年,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从2002年的22.8%升至30.1%,肥胖率从7.1%升至11.9%。
研究证实,肥胖、超重和运动不足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人们应养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饮食习惯,吸烟、抑郁症等因素同样会使患心脏病的风险增加。研究显示,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患病率为 21.66%,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的10.36%。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发现,中国居民重度抑郁症患病率为 0.6%,重度抑郁症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心脏联盟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曾联合发布了一项报告,研究显示,全球每年有190万人死于烟草引起的心脏病。这一数字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已增加了20多万。报告警示,五分之一的心脏病死亡是由烟草引起的,敦促所有吸烟者戒烟,以避免心脏病发作,并强调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容易罹患急性心血管疾病。特别提醒:警惕心脏的4个危险时刻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用力排便时,会引起腹压、血压升高,同时心率也会加快,可能引发心肌急性缺血。
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老人如果长时间待在密闭缺氧的环境里,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脏缺血。
有些人长时间看电视、打牌、下棋,久坐不动,若情绪突然激动,血压会一路飙升,心率增快,容易诱发心肌缺血。
早晨清醒后,身体各个器官还没有完全苏醒,猛地起床时,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骤然上升,容易出现心脏事件。
生活中,如何避免?
注意饮食,不要暴饮暴食
减少胆固醇、脂肪和糖份的摄取量。少吃蛋黄, 一个普通大小的蛋黄约含胆固醇200毫克,所以鸡蛋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多吃水果和蔬菜,通过适当的饮食和运动来除去多余的脂肪。不要给心脏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减肥
肥胖者患心脏病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体重的人,特别是“苹果形”身材(腰臀肥胖)的人更危险。只要老人减肥3~5公斤,心脏状况就会有很大改善。
戒烟
吸烟者患心脏病的比例是不吸烟者的2倍。科学家发现,戒烟2~3年后,患心脏病的风险就会降至与不吸烟者一样的水平。
多运动
每天适度运动20分钟,可使患心脏病的几率减少30%,平时可以练练气功、打打太极拳,以修身养心。快走的效果最好。
控制情绪,避免暴躁
脾气暴躁,遇到突发事件不能控制自己,也容易诱发心脏病。要采取乐观的处世态度,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紧张。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血管病变也并非一朝形成,而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正确对待,积极防治,心血管疾病也没有那么可怕。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到正规体检机构体检,把体重、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等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指标异常应积极就医确诊,以免延误,导致不可逆转的健康危害。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稍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就能够变得更长寿、生活更美好,并拥有更健康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