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部

输液的发展史及包材的影响

时间:2016-04-10
    静脉输液治疗是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注入血液循环的一种治疗手段。以前只是危重疾病的一种额外治疗手段。如今静脉输液已成为医学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静脉内治疗实践始于17世纪。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认识到血液的运输作用,从而奠定了静脉输液的基础。1656年,英国医生克里斯多夫和罗伯特用羽毛管针头,把药物注入狗的静脉,为历史上首例注入血流的行为。1662年,德国一名叫约翰的医生,为抢救严重感染的患者,首次将药物注入人体。

进入19世纪,静脉内治疗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818James Blundell在伦敦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1832年欧洲的一次瘟疫流行,苏格兰医生托马斯成功将盐类输入人体,奠定了静脉输液治疗的模式。19世纪后半叶,英国医生李斯特创立了无菌的理论和方法,法国巴斯德借助显微镜发现微生物感染,弗洛伦斯发现热源,静脉输液安全得到保证。

20世纪初,人类研制出了更安全的静脉注射液体:葡萄糖、生理盐水、碳水化合物、钾、钠。

1964年,美国BD公司发明了第一代静脉留置针。70年代开始,一些高精尖技术开始在临床应用,如移动式输液装置、输液泵、麻醉泵等。静脉输液作为一个学科开始得到认可。1972年,美国成立了静脉输液学会。80年代,我国成立医疗中心,开始应用静脉留置针。90年代,我国开始在病房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199912月,中国静脉输液学会在北京成立。今天,超过80%的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不同形式的静脉输液治疗,而且往往持续到治疗结束。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影响最大的一次输液不良事件,由于玻璃瓶密封不严,导致带有细菌的冷水渗入瓶内引起严重的输液反应,此次不良事件涉及25家医院,387例患者感染,50例患者死亡。人们逐渐认识到输液材料对医疗安全的影响深远。为保证临床静脉输液的安全、有效,最大限度降低医疗安全隐患,质优价廉的输液包装材料一直在推陈出新。下面我们对不同输液包装材料的特性进行分析:

1、玻璃容器:为大输液的传统包装,包括玻璃瓶、天然橡胶塞和铝盖包装。具有稳定性好、透明度高、耐压、瓶体不变形、价格便宜等优点。但存在口部密封性差、体重大、易破损、碰撞引起隐形裂伤和脱片、使用过程中易产生玻璃碎屑、玻璃组分(二氧化硅)等影响药液PH值等而引起药液污染和变性等缺点。天然胶塞物理机械性好,但有易老化、气密性差、化学稳定性差、杂质多、易掉屑等缺点,其与药液直接接触脱屑脱落的不溶性微粒可阻塞微循环,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2、塑料输液瓶: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气密性好、质轻、无脱屑物、胶塞不与药液直接接触、抗击力强、生产过程中受污染概率小、节能环保、对气体有阻隔等优点。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耐高温的聚丙烯输液瓶(PP瓶)的抗低温性能差,不利于低温运输;此外塑料瓶透明度差、易变性,塑料输液瓶最大的缺陷是只能采取半开放输液方式,药液易受污染。

3、聚氯乙烯塑料软袋(PVC软袋):PVC为原料的软袋,具有物理机械性能优、工艺简单、造价低等优点,但由于在PVC输液容器中邻苯二甲酸-2-乙基乙酯(DEHP)增塑剂迁移问题和未经聚合的聚氯乙烯单体上,造成致病性和安全隐患,且其软袋的通透性强、易吸附输液中药物等,现已限制使用。

4、非PVC复合膜软袋:是由多层聚烯烃材料同时熔融交联共挤出,在100级洁净条件下生产,不使用粘合剂和增塑剂。目前聚烯烃多层共挤膜多为3层结构,其内层、中层采用聚丙烯与不同比例的弹性材料混合,使得内层无毒、惰性,具有良好的热封性和弹性,外层为机械强度较高的聚酯或聚丙烯材料。其成形的复合膜或共挤膜袋具有高阻湿、阻氧性,透水透气极低,惰性好,柔韧性强,可自收缩,消除空气污染及气泡造成的栓塞的危险,同时,有利于急救车内加压使用,机械强度高,可抗低温,不易破裂等优点,易于运输和储存,是当前输液材料体系最理想的输液材料。但其缺点是生产非PVC软袋的复合膜、口管及设备依赖进口,成本较高。

综上所述,不同的输液包装材料对保证药品质量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上不同输液包装材料各有优缺点,相比之下,非PVC复合膜软袋输液器材稳定性和特性是最好的,虽然成本高,但为最大程度地保障临床输液治疗的安全性和合理性,相信我国的静脉输液发展必定将朝着规范、标准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