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部

开车切忌乱吃药 “药驾”危险堪比“酒驾”

时间:2014-06-13
   酒后驾车的危险尽人皆知,但一些人对服药驾车的危险认识不够,心存侥幸。专家提醒,服用一些药物后会出现困倦等现象,其危险性并不逊于“酒驾”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和药剂科专家临床经验,有7大类药物会对驾驶产生影响,它们分别是:抗组胺药物、抗抑郁药物、镇静催眠药、解热镇痛药、抗高血压药、降糖药、抗心绞痛类药。

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非那根、安其敏等,因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使反应力下降,甚至引起嗜睡、眩晕、头痛、颤抖、耳鸣和幻觉反应,故服用药物后需要一定时间的休息,不得立即驾车上路。

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丙咪嗪、氟西汀、舍曲林、米氮平、帕罗西汀等。该类药物,容易出现困倦、疲劳、头痛等不良反应症状,不同结构类型的药物又有各自的不良反应特点。如三环类中的丙咪嗪可出现口干、心动过速、出汗、视力模糊、眩晕和震颤等症状;新型抗抑郁药舍曲林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三环类药物,发生率为20%-30%,偶见恶心、呕吐、口干、头晕、震颤、疲劳和激动等症状,服用舍曲林仍然不应驾驶车辆。故服用此类药物后不宜驾驶车辆和从事高空作业。

镇静催眠药:如硝基安宁、苯巴比妥、地西泮等,这类药物对人体可产生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开车之前绝对禁止服用这类药物,如非要服用,必须等药效消除后再开车。

解热镇痛药:如芬必得、布洛芬、阿司匹林、安乃近、非那西汀、氨基比林等,服用药物后易出现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需谨慎驾驶车辆。

抗高血压药:目前诸多新型降压药物实现了24小时持续平稳降压,结合小剂量多组分联合用药的策略,提高了降压达标的水平,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故高血压人群合理使用新型降压药物有利于驾驶安全。但在服用降压药物的初期,机体处于适应调节阶段,较易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应慎重驾车。在使用一些药物如哌唑嗪、特拉唑嗪初期,尤其要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症状。体位性低血压可致昏迷,严重威胁驾车安全。

降糖药:糖尿病患者在驾驶车辆过程中,要谨防出现药物性低血糖反应,以免引起心悸、头晕、多汗、虚脱症状。提示驾驶人员使用降糖药物要注意得到临床医生的指导,宜采用降糖作用平稳、不易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品种。

抗心绞痛药:如心痛定、消心痛、硝酸甘油制剂等。这些药物会扩张血管,从而导致头痛;还会因眼内压、颅内压升高而导致视力不清、头晕乏力等,容易造成判断失误,影响行驶安全。

给驾驶人员的建议

开车时需要精神状态良好,驾驶员在服药期间需要驾驶机动车时,应主动向医生询问所开药品的副作用,服药后是否适合开车,必须驾车时一定要仔细阅读所服药品说明书,了解所含成分及注意事项,必要时可更换同类药品。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