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部

合理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

时间:2014-09-05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特征是骨矿物质含量低下、骨结构破坏、骨强度降低、易发生骨折。疼痛、驼背、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特征性表现。目前临床常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有:抑制骨吸收类药物、促进骨形成类药物、促进骨骼矿化类药物等。在使用骨质疏松类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达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作用。

1、抑制骨吸收类药物

该类药物主要包括:双膦酸盐类、雌激素、降钙素等。双膦酸盐类药物是目前作用最强大的骨吸收抑制药,口服双膦酸盐类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多见食管溃疡,临床用药时注意食管黏膜保护,有活动性上消化道溃疡或出血患者慎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与食物尤其是含钙食物同时摄入时,吸收率较低,服用此类药物时,宜清晨空腹以200ml温开水送服,服药后保持上半身直立30min,避免躺卧,以防药物返流至食道造成食道黏膜损伤,服药一小时后再进餐。静脉用双膦酸盐注射后可能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一般可耐受,绝大多数于3天内缓解,注射前后充分补水,严重时可服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用药后注意监测肝肾功和血象变化。雌激素替代疗法是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首选方法,在骨质发生明显缺失前服用效果最佳。长期使用雌激素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增生症等副作用,在服用雌激素时合用孕激素,可有效防止子宫内膜增生。降钙素的不良反应比较多见,常有面部潮红、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尿频等,大剂量应用时可发生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临床主要用于伴有疼痛或新发骨折的骨质疏松的患者,其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为宜。

2、促进骨形成类药物

促进骨形成类药物主要包括:甲状旁腺激素、氟化物等。甲状旁腺激素可增加骨强度,改善骨微结构,长期或大量应用时可导致持久性高钙血症和高钙尿症,可诱发泌尿系结石,严重者可影响肾功能,服药期间应注意补充水分,增加尿量。甲状旁腺激素大剂量应用时对骨主要起分解代谢作用,间断小剂量应用时对骨主要起同化作用,在服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时间的控制。氟化物对骨骼形成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口服给药最常见的副作用为恶心、呕吐等上消化道不适。临床应用时不主张用药时间过长,以免造成骨骼生物学性能上的改变。低剂量、间歇性使用氟化剂可起到更好的疗效。

3、促进骨骼矿化类药物

促进骨骼矿物化类药物主要包括:钙剂、活性维生素D、锶盐等。钙剂是目前预防骨质疏松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人体不能储存过量的钙质,因此补充钙应长期均衡摄入,不可一次性过量服用,一般随每日三餐补充钙剂可有效增加钙的吸收。碳酸钙需与胃酸反应转变为可溶性钙盐方可吸收,一般老年患者胃酸分泌不足,可能导致碳酸钙不能完全转化为可溶性钙盐,吸收不理想,与碳酸钙相比,枸橼酸钙更适用于老年患者。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的水溶性较好,较容易吸收,但含量较低。临床选择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权衡应用。服用钙剂时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减少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已发生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应同时积极进行排石治疗。活性维生素D 是一种骨代谢调节激素,一般与钙剂合用可促进钙的吸收,抑制骨吸收。但钙吸收过多会发生高钙血症,引起胃溃疡、肾结石等不良后果。在服用活性维生素D 期间,应定期检查血钙、尿钙水平。锶盐在保持骨更新速度的同时减少骨吸收,可改善骨骼机械强度,但不改变骨结构,不影响骨骼矿化,对骨代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锶盐不良反应小,应用前景较好。

服用骨质疏松类药物时还应配合生活方式的调整,摄入过量蛋白质和盐可促进钙离子从尿中排出;摄入过多脂肪可形成脂肪酸钙,干扰钙的吸收;吸烟、饮酒和咖啡均可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在用药的同时应戒烟戒酒、减少咖啡的摄入。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