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玉
杜秀玉,先后在传染科、内科、外科、眼科、护理部等部门工作,任护士长、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曾任中华护理学会河南省分会理事、全国五官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医药杂志、河南省五官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86年荣获国家卫生部授予的护龄30年荣誉证书。
光阴荏苒,我迈进省人民医院大门已经整整77个年头了。忆往昔,峥嵘岁月,望今朝,日新月异。
1947年,我考入开封市福音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毕业后留院工作。当时正处战乱,还记得1948年,医院内外躺满了伤病员,由于医护人员太少,医疗设备满足不了伤员的要求。
天气炎热(六七月份),伤员的伤口长满了蛆虫,为尽快解决伤员的痛苦,来不及用无菌的镊子处理伤口,我们就戴上手套用手抓掉伤口上的蛆虫,再用消毒液冲洗包扎,这种局面,尽管只持续了数日,但至今记忆犹新。
1951年2月,医院由南关医院前街迁至河道街(原军区和平医院)。医院共有病床250张左右,按疾病的不同,分了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传染科。检查器材除检验科器材以外,只有一台150毫安的小型X光机,真的是非常简陋。
1951年,我由传染科调至眼科,当时眼科只有门诊没有病房,设备简陋,治疗方面只有洗眼壶、受水器和常用的滴眼液;检查器械有视力表、手电筒、垂形灯和验光箱,还有马镇西主任亲自带来的眼底镜;医生除马镇西主任外,还有张东敏、郭守疆;护理人员有李玉买和我两人。业务仅限于门诊和一般治疗,手术也只能开展一般手术;当时条件差,做手术的洗手水、消毒液还得一桶一桶往楼上提。正常情况下,上午门诊、下午手术和检查,晚上搞各种统计,经常加班加点,甚至连轴转,但大家干劲十足。除此之外,科研工作也没有拉下,经常配合医生做鸡、兔眼角膜移植动物实验。马镇西主任全然不顾设备的简陋和条件的艰苦,在门诊开展组织疗法,结膜下球后注射治疗眼内外眼病,如结膜炎、中心视网膜炎、全葡萄膜炎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不少患者疗效显著,越来越多的眼病患者前来就诊,门诊量由原来的每天二三十人次增加到百余人次,每日仅结膜下球后注射就达到20到30人。
患者越来越多,不少患者需要检查仪器协助诊断。但当时由于国家经济条件所限,检查仪器太少。马主任就亲自动手绘制检查仪器图纸。如平面视野计、检查斜视的马笃氏杆测量仪,测量角膜表面用的博拉氏板以及眼内压测量仪等。我们和制造厂直接联系制作,解决了当时无检查仪器的困难。1952年底,眼科成立了病房,医护人员也逐渐增多。
1955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将由开封迁入郑州。医院派我和几名同志作为“先遣部队”到郑州开展搬迁筹备工作。在整个搬迁过程中,我们不计个人得失与劳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中。交通不便我们就自己蹬三轮车往返运送物资,没有推车就靠肩扛手提,在艰苦的条件下,我们最终于1955年3月完成了搬迁工作揭开了省人民医院的新篇章,眼科也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55年,马主任组织全科医护人员深入河南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沙眼的普查与防治工作,沙眼是当时致盲的主要眼病,这项工作前后持续10年之久。马主任不仅对工作上认真负责,对职工生活也很关心。迁郑后医院开诊前夕,我的孩子发烧,马主任雇了三轮车亲自带着我们到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给孩子看病,当时我感动得泪如泉涌。开诊之后,看到眼科的清洁工粮票不够用,马主任将自己的粮票拿给工人;一位老太太患急性眼病,必须立即手术,但患者只有十几元钱,马主任的眼睛湿润了:“住院手术费我掏。”经过及时的治疗,老太太保住了眼睛,恢复了视力。临出院前老太太泣不成声:“马主任,要不是您,我这辈子就成瞎子了。”
最使我难忘的是1983年6月的一个傍晚,也就是马主任病故前一个月。他拖着病重的身躯,让我陪同他到省委向领导汇报眼科研究所发展的相关事宜。毫不夸张地说,马镇西主任这一生,无怨无悔地将青春与年华都献给了眼科医疗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