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许久未联系的同学给我打电话的内容:
“我可能被传染了!前两天出现体温37°,胸闷、喉咙痛、疲劳症状,我非常担心,怕万一被传染了,我再传染给我的家人怎么办?前几天哪怕在家我睡觉也是带着口罩。可是我非常肯定自己从未到过湖北疫区,也从未接触疫区过来的人员,同时我也很注意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了不必要的出门,从除夕开始只要出门就一直戴口罩,外出洗手,怎么回事呢?我去你们医院查查吧?”
我说:“你是不是在家整天熬夜玩手机,不好好吃饭?”
她说:“嗯,吃了一箱干果,过年屯的零食都吃光了。”
我笑了,“你上火了!”
听了我的话,她就刻意减少上火零食的食用,在家大量喝水,不熬夜玩手机,保证充足的睡眠,症状很快消失了。
后来据说新闻开始报道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的存在,她就对号入座,觉得自己又胸闷气喘了,再次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直到去过医院,量过体温正常,才渐渐安心。
我相信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否则新闻不会出现患者扎堆上医院,严重挤占新型冠状肺炎重症患者医疗资源,增加交叉感染风险的报道,以致于后来发出互联网医院会诊、轻症患者在家自行隔离等的号召。
一个没有流行病学史、既往体健尚且能产生如此重的染病怀疑,那些真的有流行病学史的人,在医学观察解除之前岂不有更严重的怀疑?
我大学时期很喜欢心理学,知道很多心理暗示的实验案例:
囚徒放血实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加拉德
做过一个实验:对死囚犯宣布要将他处以极刑,方法是割开他的手腕,让鲜血滴尽而死。接着试验者把囚犯的眼睛蒙住,双手反绑到背后,用手术刀划了他的手腕一下,实际并未割破,然后用一盆水滴到桶里的声音来模仿血滴下来的声音。死囚犯以为是自己的血不断的滴出,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死囚心里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他感到自己的血正在一点点流失!各种探测仪器如实地把死囚的各种重量变化记录了下来:囚犯出现典型的“失血”症状;最后,那个死囚昏了过去。这个试验揭示心态影响生理,内心的恐惧才是自己最可怕的敌人。
安慰剂效应
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这个舒缓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引起的,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效应的人,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人格特点是:好与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等,都是心理暗示给行为造成的影响。
于是我找到她疑病恐冠的现实原因:
首先我的同学就是一个敏感多虑易自我暗示的人,尤其是在结婚生孩子之后,这种敏感多虑更加明显。孩子稍微哭闹,就赶紧抱着孩子去医院,总是虚惊一场。疫情爆发以来,每日更新的新闻事件和身边突发事件都对她产生了极大的暗示性,觉得疫情越发严重,而且自己上火,休息不好,精神不佳,所以第一次出现胸闷、憋气等病症,怀疑自己被传染。而后来存在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的报道,她又担心自己少有的几次出门会不会接触了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所以又出现了第二次怀疑自己被传染。
如何改变疑病状态?
1.确认自己是不是易受暗示的人
想想自己过往有没有易受暗示的现实例子。如果确认自己是易受暗示的人,当再有发热、胸闷、不适感,又怀疑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时,明确告知自己这是自我暗示的结果,自己没有感染。然后再反思自己的饮食睡眠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及时改进,快速消除不舒服的症状。逐渐巩固这种我没被感染,我是健康的思想念头,慢慢地疑病焦虑会大大减轻。
2.转变关注焦点
暴露在过量的负面信息中,又没有能力去正面应对,易出现“替代性创伤”,尤其未被 证实的易引发恐慌的消息,百害无一利,因此尽可能只摄入官方发布的信息。新闻没必要总是刷新,尤其发现新闻对自己有影响的时候,及时停止去做点其他事情,刷一部制作精良评分高的电视剧,其实也是焦点转移的方法。焦点一转移,人一忙碌起来,人自然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疑病焦虑了。
3.保持理性
病毒不会无端从飘来感染你,一定是有载体才能实现传染,所以没有近距离接触病毒携带者,做到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基本不会被感染。即使感染了,现在医学如此发达,也能治愈。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是健康的。
4.及时和家人朋友倾诉沟通
排解那些不良的情绪,减少不良的心理暗示,多获取正面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网上的公益心理平台也能提供缓解压力情绪释放的专业方法和知识,适当关注和应用可以减轻焦虑,恢复内在平静。
5. 必要时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