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科

冷凝集素?输血试验干扰-消除-效价测定

时间:2021-03-31

冷凝集素?输血试验干扰-消除-效价测定

一、冷凝集素性质及其对输血前检查项目的干扰     

冷凝集素绝大多数为IgM型抗体(IgG抗体极为少见,本文描述的冷凝集素均指IgM型),大部分为抗-I自身抗体,极少部分为抗-i、抗-H等,能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从而对实验室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试验产生干扰。干扰结果可表现为ABO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为O型,正反定型不一致,自身对照出现凝集现象;盐水法、凝集胺法交叉配血出现与温度变化相关的凝集强度变化、而抗人球蛋白法则大多表现为配血相合。

同时由于冷凝集素可在温度较低的外周体表结合红细胞,并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温度升高时与红细胞解离,但存留补体仍固定于红细胞表面,在直抗结果中可表现为多抗及抗-C3阳性、抗Ig-G单抗阴性。这与一般温抗体导致的直抗结果存在显著的区别。

就凝集形态而言,冷凝集素引起的凝集现象与体内血型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凝集形态具有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凝集程度存在明显差别,冷凝集素引起的凝集大多呈弱阳性,凝集颗粒表现为均匀的细沙状,较为细小,而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大多属于强凝集,凝集颗粒表现为明显块状凝集,较为粗大;试验温度对两者凝集强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经37℃水浴处理后冷凝集素引起的凝集通常会减弱直至消失,而血型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凝集不会消失,为不可逆凝集。

二、冷凝集素干扰的实验室检测思路

1. 健康人群的血浆中往往也会含有少量的冷凝集素,但一般效价低于1:16,属于生理性冷凝集素,在温度低于4的环境下才具备活性或造成红细胞凝集现象,一般在室温环境下无反应性,也不会对输血前相容性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但如果冷凝集素抗体效价增高和/37℃具有反应性,就会干扰输血前检查项目,并可能掩盖患者同时存在的有临床意义的同种抗体。

当患者输血前检查出现异常凝集,且凝集随实验温度升高而强度减弱或消失时,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冷凝集素抗体。加做自身红细胞与自身血浆反应的自身对照试验,发生凝集并且在4℃增强,37℃减弱或消失的,且排除蛋白干扰等自身凝集的,则可基本判断为冷凝集素引起的凝集

2. 冷凝集素试验及效价测定,用于确定抗体性质,并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患者抗凝静脉血3-5ml静置于 37℃ 水浴箱 30 min 后立即分离血浆,分离后的血浆进行倍比稀释,每个稀释浓度设3个平行管,每管内加2滴倍比稀释血浆和13%-5%的健康人O型混合洗涤红细胞,分别置 4℃ 、室温、37℃ 环境中静置 30 min 后,离心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并记录结果,出现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为冷凝集素效价,4℃凝集增强、37℃凝集减弱或消失的确定存在冷反应性抗体。如实验室备有Oi型脐带血等表型红细胞的还可进一步进行冷反应性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3. 冷凝集素干扰的消除试验

实验室最常采用简单易行的预温技术消除冷凝集素对输血前检查项目的干扰,即测试前将样本及试剂在37℃进行预温,将反应温度保持在37℃进行检测,以消除在此温度无反应性的冷凝集素的干扰。如预温技术无法消除冷凝集素干扰的,可针对冷凝集素干扰进行以下特定步骤处理。

3.1冷凝集素造成患者红细胞自凝,干扰ABO血型正定型及Rh血型鉴定的,可采用以下方法消除干扰:

3.1.1温盐水洗涤患者红细胞

将患者自身凝集的红细胞用37℃的生理盐水洗涤3-5遍,直至镜下观察无凝集,稀释至3%-5%备用。

3.1.2 DTT处理红细胞

若高效价冷凝集素用盐水洗涤无法消除的,可以用巯基试剂DTT处理自凝红细胞,破坏IgM抗体。试验步骤:用盐水洗涤红细胞3遍并配成50%的悬液,加入等量的0.01MDTT37℃孵育15分钟后将细胞洗涤3遍后稀释至3%-5%备用。

3.1.3 上述处理的红细胞可用于包括ABO正定型、Rh血型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交叉配血及自身吸收试验。

3.2. 冷凝集素对ABO反定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存在影响的,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消除干扰:

3.2.1 自身红细胞4℃吸收试验

患者血浆与步骤3.1中处理后的自身压积红细胞1:1混合,置 4℃ 冰箱吸收 1 h,每隔15min混匀一次,离心取上清进行ABO反定型检测、不规则抗体筛查,同时使用步骤3.1处理后的红细胞做自身对照。抗筛结果解读:如抗筛细胞和自身对照均为阴性则不存在同种抗体;自身对照阴性、抗筛细胞阳性则存在同种抗体;自身抗体和和抗筛细胞均阳性,提示冷凝集素未吸收完全,需进行重复吸收。

如果患者自身红细胞压积过低,无法提供足够自身红细胞或使用自身红细胞无法将高效价冷凝集素完全吸收去除干扰的,可以使用高比例的三人份混合O型红细胞进行吸收,吸收后再进行反定型试验。

注意:经混合O型红细胞吸收后的患者血浆有可能会导致同种抗体的误吸收,吸收后的血浆可用于ABO反定型检测,但不适用于不规则抗体筛查、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4个月有输血史的患者不宜使用自身吸收,避免免疫性同种抗体的误吸收。

3.2.2兔红细胞基质吸收试验 

兔红细胞表达I抗原,可特异性吸收去除抗-I性质的冷凝集自身抗体,可应用于近期有输血史的患者血浆冷凝集素的吸收。有商品化试剂,但价格昂贵。

3.3 存在冷凝集素时的交叉配血试验选择

3.3.1推荐采用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交叉配血。

3.3.2如用自身红细胞吸收后的血浆抗筛检测提示同时存在同种抗体的,需进一步进行抗体鉴定后,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

3.3.3建议先用患者未自身吸收的血浆进行抗人球法交叉配血,如高效价冷凝集素对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结果存在干扰的,可采用步骤3.13.2预处理的患者红细胞和血浆重复抗人球法交叉配血。有文献报道抗人球蛋白卡式法和自身吸收法均能够很好的消除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

3.3.4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预温输注,且在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情况。

              .小结               

当冷凝集素效价≥1: 64 时,会不同程度的干扰输血前检测项目,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支原体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淋巴瘤等疾病时,患者的冷凝集素效价往往会>1: 64,从而引起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而高效价的病理性冷凝集素则可在体内直接凝集红细胞激活补体而发生溶血反应,从而对患者生命造成危害,主要疾病有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分别由IgM和冷热双向溶血素IgG抗体所介导。

冷凝集素对患者的损害程度更多的取决于热幅度,即冷凝集素凝集反应的温度区间,而不是冷凝集素的抗体效价。热幅度可用于评估有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热振幅越高、越接近人体体温,该抗体导致免疫性溶血的风险就越大,也越可能掩盖有临床意义的同种不规则抗体的检出。虽然患者存在冷凝集素自身抗体并不是输血的绝对禁忌症,但输血科工作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必须紧密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抗体效价、热幅度等综合评估患者输血的风险。严格把控输血适应症,血液输注前使其恢复接近室温或使用血液加温器37℃预热后再行缓慢输注,同时做好患者和环境的保温、输注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桂嵘,张志昇,王勇军.输血相容性检测及疑难病例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6193

[2] 谢惠益,周载鑫,顾海慧,钱宝华. 16 例冷凝集素造成的血型不合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21, 34(1):40-43.

[3]  Berentsen SCold agglutinin diseaseHematology American  Society Hematol Educ Program2016( 1) : 226-231

[4] 虞茜,许飞,邹昕,杨红梅. 高效价冷凝集素和蛋白样凝集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及 对策[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 18(3):378-381.

来源:SCCH Transfusion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