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科

老是治不好,就差一点点!

时间:2020-12-06




手术涉及乳腺癌、胃癌、甲状腺肿瘤,并擅长临床营养、体重管理、肿瘤人文心理;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英文9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曾赴美国、香港、台湾等地著名医院交流。


一位74岁的男性患者,静静的躺在病床上,一动不动。

他是因为头疼并且发烧入院的,体温波动在37-39度,白细胞持续在1万3以上,伴有咳嗽,痰不多。第一家医院用了头孢曲松钠治疗后无效;改用盐酸莫西沙星后也无效;最后改用头孢呋辛钠治疗,药物都是按照说明书规范使用,但统统无效。

二十多天持续发烧且治疗无效,这让医生很发愁,家属更发愁。无奈转院到另一家更有名的三甲医院,医生详细了解了诊治经过后认为治疗方案没错,考虑用了这么多抗生素都无效,可能是“耐药”了。换厄他培南治疗一周后,依然无效。主管医生直挠头,究竟怎么回事啊?家属更是抓瞎,你是医生你告诉我,该怎么办啊?

既然是疑难杂症,当然需要会诊!
 
头痛,神经内科会诊,无阳性体征。
 
双下肢疼痛,右下肢明显,自身抗体:ANA弱阳性,AMA阳性,请风湿科会诊后,无特殊处理。
 
检查过程中意外发现贲门癌,有轻度贫血,请骨科与血液科会诊后,排除了骨髓侵犯和骨转移。会诊结论:“无我科情况”。但是病人还是发烧,38度!

咬咬牙,再次升级抗生素,换成了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再请神经内科会诊,行腰椎穿刺术排除了颅内感染。

好吧,该会诊的都请了,发烧依然没办法。

还有哪个科?

营养科?对发烧有用吗?管他呢,广发英雄帖,还是试试看吧。

营养科的医生了解到,老爷子近一年来,体重下降20斤;更严重的是一年内很少出家门,近几个月几乎没有任何运动,近几周基本是卧床状态。老爷子的活动越来越少,胃口越来越差,饮食越来越少,导致没有力气活动,如此恶性循环。
  
6月24日,在住院14天后,患者转科了,内科医生如释重负。

停用抗生素,口服解热镇痛药塞来昔布、胃黏膜保护剂、抑酸剂;增加营养(补充性肠外营养全合一)、鼓励进食、鼓励运动(其实不是鼓励,是强迫,强迫下床、强迫走路、强迫记录步数),口服抗焦虑药改善睡眠;当然,还有谈话治疗,简称“话疗”。

效果怎么样呢?当天,患者体温下降,白细胞下降,精神状态改善。

连续三天,体温正常。

看到体温单上的曲线、白细胞的化验单,看到躺了很久的病人能够在走廊里缓缓散步,家属连连竖起了大拇指。

图片

图片

病人自己也是位大夫,他说:“我有三个问题没有搞明白,发烧你怎么敢停抗生素?你怎么敢从舒普深直接停?停用抗生素,白细胞竟然下降了?”
 
也许你也会问,发烧为什么就这么好了?答案不止一个。讨论机制之前,我们应该多了解一点患者的故事。
 
患者为某医院职工,退休后返聘工作直到73岁,工作期间健康状况良好。一年前正式退休,从此很少出门活动,而且孩子都已成家,无所事事的老两口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大眼瞪小眼。此后,患者逐渐出现疲乏、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这可以叫“离退休综合征”,即退休后出现适应障碍,觉得自己没用了,身边的朋友相继住院甚至离世,恐惧感日渐加深。住院后一直卧床,全身疼痛、发热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更不能有效的治疗,觉得离死亡越来越近,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翻来覆去,思来想去,辗转难眠,不良的心理暗示又加重了躯体的不适。

这也可以冠名为“应激诱导发热”,还可以有更多的解释,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时候,我们过分关注机器和数据,反而忽略了“人”,忽略了他的体重、他的饮食、他的运动。其实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是人的情绪。情绪藏在冰山之下,怎么能够轻易窥探其面貌呢?
 
毫无疑问,数据会随着人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反过来,人也往往会因为机器和数据而受到惊吓,人吓人,吓死人啊。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一位优秀的医生需要三个证:医师资格证、营养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静下心来想一想,他是明智的。



大家都看过挖井的漫画,这位患者的就诊过程也一样,每次我们距离真相就差一点点,那距离,是从数据到人、从书本到体验、从躯体到心灵的距离。
 
我没有去深入研究该例患者退热的101种机制,但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效果,病人和家属就会更加积极的配合。每天输输液、吃吃药、走走路、聊聊天,再调整一下睡眠,10天以后,他出院了。
 
细心的读者会问,胃癌患者,你忽悠忽悠就让出院了?是啊,不然下期讲啥呢?
 
(感谢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王喆同学帮助整理资料,安亚琼同学帮助修改。)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