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危害及类型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排便困难=?便秘。
门诊医生常听到妈妈的诉苦:“我家宝宝便秘,两三天才大便一次......”其实, 大多数宝宝只是大便干燥,而非便秘。只有在宝宝连续 3 天以上都没有大便,且排便时大便的含水量相当少、大便呈非常硬的干球状,且这种状况反反复复出现数周甚至数个月时,才能认定宝宝存在便秘的问题。
妈妈们需注意:“便秘”是需要下诊断的,所以,但凡没有被诊断的排便困难,都够不上便秘的程度。不过,便秘对宝宝的影响绝非只是肚子胀、排便过程痛苦这么简单,长期便秘还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甚至导致一些器质性的病变,比如下面这些。
让宝宝有较为明显的饱腹感或饱胀感,进而表现出食欲不佳、进食量减少、 精神不佳、情绪烦躁、睡眠不安等。
便秘的宝宝无法正常排出体内代谢后的食物残渣,使得营养素的正常代谢和吸收都受影响,长期下去甚至可能引发某些结肠病变,为成人期结肠癌的发生埋下隐患。
经常出现大便干燥,容易让宝宝因为排便过程中的不适感而畏惧排便,形成心理上对排便的恐惧或排斥,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畏惧排便—排便延迟—大便干燥—便秘—畏惧排便。
严重的便秘或长期大便干燥还会引发肛裂,增加宝宝肛门或直肠因黏膜破溃而感染的可能性,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肛周脓肿、因排便后频繁擦拭而使创面不易愈合,进而转变为慢性溃疡、肛瘘等。另外,便秘还是引起肠绞痛的常见原因。
爸爸妈妈们可能会很关心,到底是什么引起宝宝排便困难,甚至便秘的呢? 我们将便秘分为三种类型加以说明。
痉挛性便秘。与大肠肠壁肌肉紧张过度有关,可由吸烟,滥用泻药,饮用浓茶、 咖啡和酒,摄入粗糙食物过多,过多食用强刺激性的调味品等引起。当然,这里面与宝宝有可能相关的,只有泻药和粗糙食物。
迟缓性便秘(也称无张力性便秘)。是因为与排便相关的肌肉的收缩及蠕动能力减弱、排便动力欠缺导致的。肥胖,体弱,久病,营养不良,饮食中长期缺乏膳食纤维及维生素 B1,进食量过少,饮水量不足,饮食中脂肪摄入量不足,活动量太少,没有良好的定时排便习惯,滥用泻药等都能引发这类便秘。
阻塞性便秘。因肠粘连、肿瘤或先天性疾病等阻塞肠道而引起。
据我们观察和统计,宝宝常见的大便干燥或便秘,很多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 的排便规律或食物安排不当,造成大便在结肠中停留时间长,肠道吸收水分量增多,大便因此含水量减少而变得干燥。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消除便秘的方法及案例
说了这么多,爸爸妈妈们更关心的其实是:怎么办?传言中的那些“小偏方”, 比如蜂蜜、梨水、香油、酸奶、芹菜、柚子茶等,可以用吗?管用吗?
下面,我借用几个小案例,分门别类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形和解决方法跟大家分析和分享。看过这些案例之后,你们对于那些流传的“小偏方”会有更加科 学的认识:民间传说也罢,生活小窍门也罢,管用与否的关键在于“对症”,而非“流行”。也就是说,蜂蜜和芹菜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便秘的宝宝,如果方法不当, 不仅不能通便,反而有可能加重宝宝的痛苦。这些案例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 己家宝宝的大便问题属于哪一种。
案例一
宝宝 18 个月大,平均 2~3天排一次大便,姥姥担心宝宝会因消化不良而使排便困难加重,一直不敢给宝宝吃太硬太稠的食物。所以,宝宝从来没尝过米饭和炒菜,粥、烂面条、奶和水果是宝宝所有的食物种类。
案例分析:这个宝宝的排便问题与进食量不够有关,饭量虽然看似不少,但水分含量太大,缺少足够量的固体食物成分。消化后产生的食物残渣少,从而导致大便的便量不足,在一点点积累大便的量以达到足够排出量之前,大便在肠道内长时间存留,大便里所含的水分被结肠大量“回收”,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越长,最末端的大便越干,好不容易当大便量攒到足够产生便意了,却因为末端大便太干燥而出现了“排出困难”。
另外,长期饮食摄入不足,容易让宝宝营养摄入不均衡,肠道和腹部的肌肉群的张力会因营养差而降低,收缩能力减弱,进而加重便秘。
案例二
宝宝 3 岁了,爱吃鱼虾,不爱吃主食和蔬菜,爷爷奶奶觉得海鲜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物,主食少点儿也无所谓。小家伙每天的大便都是干燥的小粪球,奶奶每天都给他喝蜂蜜水和梨水,但效果并不明显。
案例分析:大便干燥或松软与否,与饮食中食物的种类和食物成分关系密切。如果饮食里蛋白质的量超标,而米面类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不足,肠道内的菌群通过食物产生的发酵作用会减少;同时,高蛋白和高钙食物的过量摄入,会让大便中含有更多难以溶解的钙皂,导致大便量多且干燥,增加了便秘的概率。相反,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能增强肠道益生菌的发酵作用,产酸增多,从而帮助大便呈酸性、 松软易排出。还有,存在于水果、蔬菜和粗粮外壳中的各种膳食纤维也是大便干燥的克星之一,可以有效帮助大便松软,促进肠蠕动,加速排便。这个宝宝的大便问题,就是因为摄入海鲜太多,主食和蔬菜太少,蜂蜜水和梨水虽说有一定作用,但力量微薄。
案例三
宝宝1岁半,每次排便都很痛苦,大便量虽然不少,却总是偏干。妈妈很注意给他保持“少油少盐、多蔬菜”的健康饮食,蔬菜大多用水煮,很少用油炒。妈妈的困惑是:都说膳食纤维可以通便,为什么吃了这么多蔬菜,宝宝的大便还是不通畅呢?
案例分析:将成人的饮食模式用在宝宝身上是不合适的。脂肪在婴幼儿膳食中的比例应高于成人,足量的脂肪是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并有助于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
案例四
宝宝刚刚开始上幼儿园,最近大便很不规律,2~3天排1次,每次排便都很费力,且刚开始出来的大便总是又干又硬。每次让她去排便,她都很不情愿,看上去是越来越害怕“拉臭臭”了。
案例分析:上幼儿园后出现排便恐惧和排便困难是常见问题。诱发原因是环境的改变,打乱了正常的排便规律,或者在有便意时因贪玩、如厕环境不熟悉或缺乏安全感而刻意地抑制便意,造成排便时间拖延,从而逐渐出现便秘问题。
这个宝宝的情况就是个典型案例:刚上幼儿园的宝宝,绝对是“起床困难户”, 往往在磨磨蹭蹭中耽误了上厕所的时间,只能等到去幼儿园解决。可是,对于刚刚接触集体生活的他们而言,幼儿园的如厕环境不仅是陌生而羞涩的,还很容易让他们缺乏安全感(敏感气质的孩子尤为如此),一部分孩子会畏惧在新环境中解决私密问题。这样下来的结果是:肠道的排便反射敏感度随着排便时间的延迟而降低, 大便在结肠内堆积时间过长,肠道从大便中吸收的水分增加,大便含水量减少,松软度降低,变得干燥而不易排出。而干硬的大便在通过肛门时容易让宝宝有疼痛感, 如果出现肛裂则痛感更严重。这样一来会形成恶性循环:便秘—宝宝畏惧排便—大便更加干燥且不规律—便秘更加严重。
建议有这种情况的宝宝的家长学会叫宝宝起床,及时弄醒小家伙,给她喝点 儿温开水,无论有无大便都要让她试着蹲一蹲,以养成固定时间排便的好习惯。
案例五
宝宝1岁,是个偏胖的宝宝,不喜欢活动。排便难、大便干是妈妈最头疼的问题。
案例分析:现在的家庭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宝宝,往往对这个小生命格外重视,喜欢将小宝宝天天抱在怀里,舍不得让宝宝自己爬、自己动,生怕累着、磕着、碰着。在大人怀里或在床上待着的时间过多,会让宝宝长期缺乏有效运动。要知道,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是非常协调统一的,如果四肢活动量减少,肠道肌肉的 锻炼机会也会相应减少,综合起来,容易造成腹肌相对无力、肠蠕动频率变慢或强度减弱,再加上一些饮食因素(如喝水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排便困难便会顺理成章地出现。体重偏重的胖宝宝更不爱动,症状也会更明显。
建议家长督促和引导宝宝多活动。年龄大一些的宝宝最好多做一些跑跳投之类的有效运动,小婴儿则每天做一做放松操,多爬一爬、滚一滚,配合家长对宝宝 腹部进行有效地按摩(右手四指并拢,在宝宝的脐周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推揉按摩, 每次 10~15 分钟,晚上最好也做一次),可以帮助宝宝的肠道蠕动,改善便秘。
▼
《宝宝喂养7堂课 告别焦虑从食育开始》——刘遂谦著
宝宝喂养小红书!有食育有营养有关怀,全面帮助父母解决宝宝喂养过程中的焦虑!张思莱、于康、范志红、小土大橙子、李静、陈大咖联合推荐!随书附赠宝宝日常记录手账。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