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婴幼儿及儿童喂养、饮食教育及营养发育指导,孕产妇营养指导及健康管理,急慢性疾病及肥胖营养治疗,以及肠外內营养支持。
参与第35版《马丁代尔大药典》、《营养评估与营养治疗手册》、《Krause营养治疗学》中重要章节的译校编审及《中国临床营养培训网络授课教材》部分章节的审核命题。多家媒体营养专栏的签约专家顾问,并担任过数本母婴类图书主编。
本文摘自刘遂谦老师的书籍:《宝宝喂养7堂课 告别焦虑从食育开始》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转载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与现代医学研究的结论是有很大的一致性的。虽说不一定七岁看老,但就健康基础而言,生命最初 1000 天(从受精卵到宝宝满 24 个月)确凿无疑是一个人一辈子健康的奠基期,也是至关重要的阶段。不仅仅是饮食习惯,还包含了心智发育和疾病隐患等很多方面,在最初的1000 天里一旦埋下“种子”,后期是很难逆转的。单就良好饮食习惯培养而言,在婴幼儿时期忽略的或者是错误处理的一些小问题常常会促成终身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因此,在“第一时间”对宝宝进行食育,指导他们吃什么、何时吃、怎么吃、吃多少,打牢健康饮食模式的基础,对于杜绝近期健康隐患、预防远期负面影响都极为重要。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 0~3 岁中各阶段的“细项”吧!
4~5 月龄
阶段特点
“天生”喜欢母乳和有味道的液体,他们灵敏的味蕾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具备了分辨甜味、讨厌寡淡的能力。
培养重点
始终坚持将白水作为宝宝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饮料”。
常见误区
为了让宝宝“喝水”,用果水、果汁、稀释的钙水或奶替代白水。要知道,顺着他们的结果只能是宝宝“得逞”,得到更多“尝甜头”的机会,并从此开始养成挑食偏食的毛病。
绝大多数有甜味的水都会让宝宝摄入“额外的”无营养价值的热量,导致体重超速增加。
家长须知:美国儿科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专业团体 /组织都明确指出,宝宝在未满 12 个月之前是不可以添加任何果汁、果水的,无论是鲜榨的还是市售的,只要是液体状态的水果制品,都不可以喂给宝宝。
专家提醒
在辅食添加的初始阶段,米糊和蔬菜等口味淡的食物最好在水果之前添加,且应将胡萝卜、绿叶菜等味道淡、涩的蔬菜作为添加初期的首选,其后才是好吃的红薯、南瓜等。如此培养的宝宝,以后不易出现不爱吃青菜的挑食问题。一般来说,建议水果的添加时间安排在宝宝满 6 月龄之后。
6~8 月龄
阶段特点
宝宝处于味觉发育最敏感和迅速的时期,对各种食物的接受速度绝对会出乎大人的意料。特别是敏感气质的宝宝,接受新食物是对他们安全感的一项挑战。
培养重点
不必过于注重水果的添加,需将重点放在米、面、肉、蔬菜等食材的添加上,让宝宝的味觉“先穷后富”,从小爱上“平淡生活”,不让日后的口味变重,导致饮食结构失衡。
常见误区
用水果替代蔬菜——蔬菜中富含的许多矿物质、维生素和大量的膳食纤维都是水果远不及的;只因遭到宝宝一两次拒绝就轻易放弃新食物的添加——对待新鲜食物,宝宝需要一个熟悉和接受的过程,添加一种新食物往往需要二十多次的耐心尝试才能“反败为胜”,需间断地反复给宝宝尝试,并适当改变烹调或搭配方式。
专家提醒
不用奶瓶喂辅食;不向食物中添加糖、盐等任何调味料,要“原汁原味”。吃辅食的时候,一定要将宝宝安置在他自己的小餐椅中,喂食的大人与宝宝面对面而坐,四目相对,表情温柔轻松,这样有利于宝宝顺利接受固体食物。相反,如果选择让宝宝坐在大人的膝盖上,大人从后面喂宝宝,那就不要怪宝宝不爱吃辅食啦!
家长要做好榜样,跟宝宝一起“津津有味地享受”各种辅食,并及时表扬和鼓励宝宝的模仿;添加某种新食物的最初几次,大人需要额外给自己准备一个勺子。
从靠近自己这边的辅食中挖一小口,吃给宝宝看,表情可以略微夸张,显得非常享受,食物非常可口,同时“认真仔细”地咀嚼和吞咽给宝宝看。完成整个“教”的过程后,再用宝宝自己的小勺子,从靠近宝宝那边的辅食中挖一口喂给宝宝吃。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辅食添加的成功率。
注意你的手腕!当你把勺子递到宝宝嘴边的时候,不要急于送到宝宝嘴里,最好是让他主动将食物从勺子中抿到嘴里,这个过程中,请一直保持勺子处于平行于地面的状态,千万不要因为一着急或一激动,手腕一抬,导致食物从勺子里“倒进”宝宝嘴里。宝宝需要一个主动去吃、去争取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喂养。手腕抬早了,会将主动变成被动,从自己吃变成被“填鸭”,很容易影响宝宝对食物的接纳,导致辅食添加失败。因此,喂食的过程是忌讳“耍手腕”的,勺子平进平出,是对宝宝的尊重,也是帮助宝宝掌握进食技能、爱上食物的重要影响因素。
绝不能当着宝宝的面评价食物或表现出喜恶,否则会让宝宝因为对食物有了先入为主的不好印象而挑食。哪怕你不喜欢吃,你也要“佯装”平静和享受。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9~12 月龄
阶段特点
融入进餐过程、自己动手吃食物是此阶段宝宝最津津乐道的游戏,同时也是他们学习和培养自我进食技巧和能力的重要阶段。辅食添加顺利的宝宝,此时已经能够吃较为“成型”的食物,并且开始向成人化的饮食模式过渡。
培养重点
教会宝宝“嚼”!泥糊状食物已经不能满足这个阶段宝宝的咀嚼要求,更有“嚼头”的食物如磨牙棒、小馒头片、水果条、蒸软的蔬菜条等有助于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和对新食物的接受能力。良好的进食技巧和自己动手吃饭的意识,是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误区
因害怕宝宝咀嚼不好或咽不下颗粒、块状食物而继续让他们吃泥糊状食品——这样会因食物营养密度不足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且容易助长挑食、偏食等坏习惯的养成。
因害怕肉类难消化、担心宝宝消化不良而不给或少给宝宝吃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铁、磷、维生素 B2、维生素 B12、锌等营养素的良好来源,不可不吃。
过于注重添加动物性食物,如蛋、肉、鱼、虾等——超量的动物性食物容易“挤”走其他食物(如主食、蔬菜)的摄入量,不仅破坏了均衡的饮食结构,还会造成消化负担,让宝宝营养失衡。
因担心宝宝吃不饱或吃得过于忙乱而阻止他们自己拿食物,甚至加以呵斥——宝宝主动进食的行为有利于他们接受各种食物,呵斥、阻止或批评会增加宝宝对食物和进食的恐惧和反感,从此再也无法爱上这种食物。
专家提醒
均衡饮食是营养和健康的基础,良好的胃肠功能是均衡饮食的保障。一方面要及时增加食物的硬度和粗糙度,以促进宝宝面部咀嚼肌和胃肠消化功能的发育;另一方面要避免添加过于荤腻或粗纤维过多的食物,以免增加消化负担。
务必及时鼓励和表扬宝宝自己动手吃饭,这是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食育内容,关系到宝宝在 1 岁以后是否能够老老实实地坐在餐桌旁吃饭。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1~3 岁
阶段特点
一日三餐成为饮食重点,奶类退居二线。宝宝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食物喜恶倾向,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饮食心理和饮食习惯,他们变得易挑剔,容易出现偏食和挑食。宝宝在某一阶段甚至只吃单一的食物,任何被混合的或者在形状、颜色上让他们不满意的食物,都有可能被拒之千里。
培养重点
训练宝宝自己拿学饮杯喝奶喝水(其实还可以再早一些,10 个月左右就可以了,但要根据宝宝具体的发育状况灵活调整),停用奶瓶,否则会影响吃饭、增加缺铁隐患,且不利于牙齿发育。
继续加强对宝宝自己动手吃饭的动机、能力和技巧的培养,避免被动进餐和环境干扰。养成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均衡饭量的好习惯。
常见误区喋喋不休地“劝食”,不断给宝宝添加饭菜,甚至一口一口地追着喂——劝食易让宝宝产生逆反心理,被动吃饭。他们会因压力而产生进食恐惧;或助长依赖情绪,懒于自己吃。当意识到家长对饮食的关注度后,宝宝容易把“吃喝”作为争取玩耍、看电视、吃零食等机会的“交换筹码”。
依然坚持不让宝宝自己拿勺吃饭,担心吃不饱,更不愿收拾凌乱的残局——宝宝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不利于心理发育,更不利于培养对食物的兴趣。
宝宝不跟大人同桌、同时间吃饭——大人先开口、津津有味地享受食物的场面,远比 100 句劝说的话更能引起宝宝的兴趣,调动他们的食欲。
害怕宝宝饿着,饭后用奶或小零食“补缺”——饼干、蛋糕、糖果等零食会让宝宝没有饥饿感,更不爱吃正餐。同时,宝宝会认为不吃饭能换来偏爱的食物,进而助长挑食习惯的养成。
一旦发现宝宝爱吃什么,就反复给他做——此阶段的宝宝对食物易“喜新厌旧”,同一种食物的反复出现不利于维持他对这种食物的好奇心,应当丰富种类、变换形式。
不停地批评宝宝挑食偏食——当面指责偏食习惯,会成为心理暗示,让他们更挑食;且责备本身也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加重就餐时的心理压力。
追着宝宝,哄骗着喂饭,规定他们只有吃一口饭才能看一眼电视——一切可能“转移”对食物的注意力的环境因素(比如看电视和玩玩具),都会助长不良习惯的形成。
专家提醒
不要给宝宝吃大人碗里的菜肴——口味过重、增加消化负担,容易让他们更挑食。
别怕宝宝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乱七八糟——他们强烈地希望“我的食物我做主”,而且需要学习必要的进食技能,过于强调整洁会在进餐时间里给他制造压力,打击宝宝的积极性,导致厌食偏食。
中国还有句老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辅食添加阶段的一些小问题,常常因为被低估,甚至被忽视而慢慢积淀成日后的大问题。很多宝宝会在 1 岁多快 2 岁时出现令家长们头疼的喂养问题,甚至在已经影响了营养状况之后,家长才来寻求帮助。然而,如果一栋楼的地基没打好,只是修整地面和门窗,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房子结构上的隐患的。
因此,为了你的宝宝不出现“地基”问题,从小抓,很重要!也愿所有的宝宝都能通过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来培养健康的饮食模式,为日后的茁壮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