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科

为什么会想吃不同寻常的东西?

时间:2020-06-16

很多人大概都有过因一直持续单调的饮食而丧失食欲的经历吧。从营养学的观点来看,为防止持续单调饮食导致营养不平衡,这是有必要的保护机制。实际上,如果身体缺少所需的某种营养成分,就会特别想吃含有这种营养成分的食物,吃了以后会感觉很美味。就像大量出汗后,会比较想吃咸的东西。

但即使是营养均衡的饮食,如果每天吃,无论是什么食物都一定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厌倦了一种模式的饮食,就会想吃与往常不同的食物,究其原因,似乎有一种超越健康状况或营养平衡等生理性感觉的因素存在。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曾听一位新闻记者谈及,发生灾害后,日本自卫队在避难场所长期给受灾人员提供食物时,曾一周内反复提供固定不变的食物。如果以一周为周期安排饮食菜单,食材供应或烹调方式就可以常规化,也不用担心营养方面出现偏重,所以这是合理的安排方式。但提供这种饮食后,受灾人员逐渐吃腻了,自发地离开避难场所自己做饭的人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近几年,在心理学或行为科学的领域,提倡一种假说:

如果人类对单调的饮食感到厌倦,对食物就会追求更加不同寻常或微妙的差异。这种观点是说,通过吃与平时不一样的食物,来感受在平时的饮食上感受不到的一点期待或惊喜,这种欲望可能是人类的固有心理,也就是说人类大脑具备的本能。我们对食物感到厌倦,追求微妙的差异,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新的食物让人害怕,但还是很想吃 

人类本就是吃各种各样食物的杂食性动物。与之相比,熊猫只吃竹叶,考拉只吃桉树的叶子。从动物的生存战略来考虑,杂食性动物在处于困境、难以获得平时吃惯的食物时,能够改变嗜好换成其他可吃的食物,从而摆脱饥饿,提高生存的概率,可以说杂食性动物是环境适应性较好的生物。

但另一方面,新发现的食物可能有毒或者营养成分不均衡,会损害健康,最坏的情形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对于野生的杂食性动物来说,食用新发现的食物时,必然同时也承担着风险。



也就是说,杂食性动物天生就同时具有两种互相矛盾的行为倾向,即对以前没吃过的食物犹豫要不要吃的“新食物恐惧”和积极想要吃的“新食物嗜好”。想吃常规食物的同时,也想吃不同寻常的食物,这种进退两难的困窘是只有杂食性动物才会有的情绪吧。像植食性动物大象或河马、食肉动物老虎或狮子,这些只吃特定种类食物的单食性动物是感受不到这种烦恼的。

我们对饮食的欲求在这种“保守”和“革新”之间摇摆不定。被问到“今晚吃什么?”时难以决定,也许就是因为其背后存在这种只有杂食性动物才有的纠结。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