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认为只要能吃饭,人体就能获得营养,若不能吃饭则无法获得营养。但显然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说合理的饮食是摄取营养素最自然、最安全的方式,但临床上经常有患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经口进食而导致营养不良。
若患者仅仅是不能正常吃饭,但胃肠道功能存在,医生可以采用“正常饮食+口服营养补充、全肠内营养、部分肠内营养+部分肠外营养”等多种方式给予营养支持,具体的操作已经在(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查看):
【魏帼】营养五阶梯治疗法一:“正常饮食+营养教育”模式应用举例
【魏帼】营养五阶梯治疗法二:“正常饮食+口服营养补充”模式举例
【魏帼】营养五阶梯治疗法三:“全肠内营养制剂”模式应用举例
【魏帼】营养五阶梯治疗法四:部分肠内营养+部分肠外营养模式举例
做过介绍。而当患者已出现胃肠道功能衰竭或因某种原因不能使用胃肠道(比如消化道肿瘤梗阻等)时,临床可通过“全肠外营养”模式给患者提供营养支持。
患者,男,83岁,主因“胆囊癌术后转移8个月”入院。患者身高170cm,体重50kg,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17.3kg/m2,目前患者因为存在十二指肠梗阻,以及肠道多发转移、梗阻,无法经口进食。临床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和贫血,需要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同时指导营养治疗。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评估风险
综合患者的情况来看,该患者目前存在肠道梗阻的问题,无法通过胃肠道进食,同时伴有体重下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问题,营养状况较差。临床科室想在保证患者营养供给充足,并初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情况下,考虑进一步的治疗方式。对此,临床应首先评估患者的营养风险,这里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具体如下:
疾病评估:患者有恶性肿瘤史,伴有肠道多发转移、梗阻,体重下降,且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的表现。患者目前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增加,通过营养支持可以减少流失,所以疾病评分为3分。
营养评估:患者的BMI值低于18.5kg/m2,直接记3分。
年龄评估:患者大于70岁,记1分。
综上,该患者的营养风险评估是7分,存在营养风险,临床应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补充注意
患者处于胃肠道功能障碍,无法使用胃肠道的状态,所以临床应该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即通过静脉补充能量和营养素来达到平衡营养需求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肠外营养支持并不是简单的静脉输液,因为静脉输液虽然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水分、糖分、盐、电解质等,但并不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而这些恰恰是营养支持的重要内容。若长期禁食的患者仅仅依靠静脉输液而未额外补充营养物质,会出现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所以临床上不能用静脉输液来代替营养支持。
具体的营养支持方案需要参考患者的身体活动情况、疾病情况和年龄等因素。对此,临床把该患者每日所需的能量系数暂定为20kcal/kg,根据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可知,患者的标准体重为65kg;而每日所需能量=标准体重×能量系数,即每日所需总能量为65×20=1300kcal。其中,蛋白质供能占总能量的15%~20%,基本上达到每天1~1.5g/kg,脂肪供能占总能量的25%~30%,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总能量的50%~55%。
小结
在对患者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医生需要注意可能会引起的并发症。在使用时做好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几率。比如因为中心静脉置管、输液等技术问题导致的并发症,医护人员可通过熟练掌握技术,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等方式来避免。
在治疗期间,如果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或感染迹象,医生应对患者的输液瓶内的残留液(可拔出置管,选择管尖部位残留液)送细菌培养,这往往可帮助临床医生明确诊断,继而控制感染。同时,长期的肠外营养也会导致肠道细菌移位,从而出现感染的情况,所以临床还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存在肠道细菌移位的问题。
肠外营养支持不是万能的,若胃肠道功能存在、可使用的患者长期使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不仅不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反倒会因为肠道细菌移位、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问题而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对于因为疾病暂时无法使用胃肠道的患者来说,肠外营养可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以帮助他们耐受相应的治疗;但当治疗已经缓解患者的胃肠道障碍情况,临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尽早恢复肠内营养治疗。
总而言之,在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医生应时刻谨记“一旦肠道功能允许,尽早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即当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好转后,适当地转为“部分肠内+部分肠外”模式,并争取早日过渡到完全的肠内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