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各类疾病的营养治疗,擅长: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病、脑血管意外置留鼻胃管管饲、胃造瘘术后等患者的营养治疗和咨询
每年的3月-6月,都是属于生长的季节,是孩子长高的黄金时期。如何抓住孩子长高的黄金季,帮助孩子快速长个?想让孩子长高长壮的家长,一起来看看......
说到身高,有句俗话很适用,就是“7分天注定,3分靠打拼”。 孩子的身高遗传因素只能决定70%,营养、运动、睡眠、情绪这些后天因素对身高的影响能达30%。相反,如果不重视后天因素,很大程度上也会制约优秀的先天基因。
家长可以自行算算孩子的遗传身高(Ht):
男孩 [(父亲Ht+母亲Ht)÷2+6]±4厘米
女孩 [(父亲Ht+母亲Ht)÷2-6]±4厘米
正常身高的儿童是指孩子的身高(按百分位算)处于同年龄、同性别孩子身高的第25百分位至第75百分位之间。
矮小症是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者(-2SD), 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者。
表中的P50为中位数,即平均身高;P97以上是超高;P3以下为矮小。身材高矮是人群的自然现象,因为影响人身高的因素有很多。
要长得高,你得做好这三步:吃!动!睡!
吃:饮食要均衡
刚出生的婴儿,应尽量母乳喂养。6个月前的宝宝要按需喂养,母乳妈妈最好能每周进食25种以上的食物,来保证母乳的营养。
图片来源: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
幼儿园和学龄期儿童,应重视平衡膳食,要荤素搭配。对身高影响最大的营养素包括钙、蛋白质、维生素D。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是身高生长的重要物质原料,蛋白质是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组成成分,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沉积的重要元素。
补钙食品:
奶和奶制品是钙的最佳食物,来源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高。
豆类、坚果、绿色蔬菜、各种瓜子也是钙的较好来源。
少数食物如虾皮、海带、芝麻酱等含量特别高。
钙的推荐摄入量(DRIs)mg/d
注:DRIs:推荐摄入量;AI:适宜摄入量
动:生命在于运动,多晒太阳
运动可以刺激骨垢分裂,运动会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充足的光照能促进维生素D的生成,促进骨骼对钙的吸收,这些因素都会帮助宝宝增高。所以每天“阳光浴”是必不可少的哟!每天早上十点之前或下午三点之后晒20-30分钟为宜。
孩子们多做室外纵向运动和肢体伸展的运动:如跳绳、摸高、投篮、吊环、引体向上、游泳、打羽毛球、打篮球等。
家长和孩子都别看太久电子产品,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控制好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多和孩子做运动。
睡:睡得好,长得高
俗话说:“睡得好,长得高”是有其道理的。
生长激素是大脑中心里面一个豌豆大小的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是人体生长不可缺少的,没有它,人就长不高,会成侏儒症。
生长激素是体内促进骨骼线性生长的激素,在睡眠状态下的分泌量比清醒状态高出许多,入睡后35~45分钟开始增加分泌量,1-2小时内达到高峰,高峰期在晚上10点~凌晨2点。
有些妈妈说,如果晚上晚点睡,白天补回来,一样吗?
错!白天即使睡着了,生长激素也不会分泌。
所以想要宝宝长高,还不赶紧在9点前哄宝宝上床睡觉?保证夜间10小时以上的睡眠,宝宝长个妥妥哒。
根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建议,不同月龄或年龄的孩子睡眠时间如下:
睡眠时间:
及时治疗疾病,保证孩子正常生长发育
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激素缺乏症等可以通过激素替代补充治疗改善身高;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发病治疗好了身高也会有追赶生长;但有些遗传性疾病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方法。
平和的环境
精神愉快有利于促进儿童生长,精神压抑可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因此,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平和的环境,让孩子愉快地成长。
2岁以上的孩子每年身高增长应该在5-7厘米,每年体重增长两公斤以上,低于这个数字则提示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些迟缓。
注意!这是矮小症在发“警报”!
出生后第一年身长增加低于25-27厘米;
第二年身长增加低于10-12厘米;
孩子2岁到3岁的生长速度每年低于7厘米;
3岁到青春期生长速度每年低于5厘米;
青春期生长速度每年低于6厘米。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患有矮小症,应尽早去专科医院进行检查。
最后,提醒各位家长,要判断孩子的身高发育,不仅仅看某一时间点的身高,还要观察孩子身高的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李坚旭等. 265例儿童矮小症的病因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7,18(1):64-65.
2. 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首都儿科研究所. 2005年中国九市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609-613.
3. 李辉季等. 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的标准化生长曲线[J].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 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487-491.
5.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膳食指南2016. 人民卫生出版社.
6. 毛萌, 李廷玉. 儿童保健学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7. 王卫平, 孙锟, 常立文. 儿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