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精比味精更健康?你被骗了多少年?!
本文摘自云无心老师的书籍:《食物的逆袭》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发布
人能够感受到的基本味道之中,有一种被称作“鲜”。亚洲人很早就用各种浓汤,比如鸡汤、骨头汤、海带汤等作为调味品,来增加食物的鲜味。
1866 年,一位德国化学家发现了谷氨酸。1907 年,有个日本人蒸发大量海带汤之后得到了谷氨酸钠,发现它尝起来像许多食物中的鲜味。谷氨酸钠就是现在的味精的主要成分。
最初的味精是由蛋白质水解然后纯化得到的,现代工业生产的味精则是采用某种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而得到的。发酵的原料可以用淀粉、甜菜、甘蔗乃至废糖蜜,使得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生产味精的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原料,所以可以说味精是天然产物,类似于用粮食酿酒。但是,由于发酵与纯化是工业过程,所以许多人还是会把它当成合成产品。
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 种氨基酸之一,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但是,被束缚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不会对味道产生影响,只有游离的谷氨酸才会与别的离子结合成为谷氨酸盐,从而产生鲜味。
在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天然存在谷氨酸钠,比如酱油是水解蛋白质得到的,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1% 左右,而奶酪中的谷氨酸钠的含量则更高一些。有些水解的蛋白质,比如水解蛋白粉,或者酵母提取物,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甚至高达5%。
还有一些蔬果也天然含有谷氨酸钠,如葡萄汁、番茄酱、豌豆等都有百分之零点几的谷氨酸钠。这样的浓度,比起产生鲜味所需的最低浓度要高得多。
总的来说,味精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本质上是一种提供鲜味的天然产物。当今市场上的味精是高度纯化的发酵产物,中国的国家标准要求高纯度味精中谷氨酸钠的含量H99%。
对于味精是否安全,经历了漫长的争论
1959 年,FDA 基于味精已经长期被人类使用而给予了GRAS 认证。
1968 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某个人吃中餐时的奇怪经历:吃中餐后15~20 分钟,后颈开始麻木,并逐渐扩散到双臂和后背,持续了两个小时左右。这篇文章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味精的恐慌,这个人的症状也被称为“中餐馆并发症”。
后来的科学研究并没有证实“中餐馆并发症”的存在,这个故事也就像民间传说一样流传。但人们倾向于相信一种东西的危害,因此关于味精安全性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
20 世纪70 年代,FDA 重新审查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在通常的用量范围内,味精没有安全性问题,但是建议评估大量食用对人体的影响。
1986 年FDA 的一个委员会评估食品对过敏症的影响,结论是味精对普通公众没有威胁,但是对少数人可能会引发短暂症状。
1992 年美国医学协会认为“任何形式的谷氨酸盐”对健康都没有显著影响。
1995年FDA 的一份报告认为“有未知比例的人群可能对味精发生反应”,并且列出了一些可能的症状,如后背麻木、头疼、恶心、呕吐等。
1987 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把味精归入“最安全”的类别。1991 年,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将味精的每日可摄入量划定为“无定量”(欧盟体系的最安全类别)。
关于味精的副作用,学术界争论较多的是兴奋毒性的问题。关于兴奋毒性的实验都是基于动物的,而由于动物与人类的差别以及剂量问题,学术界对此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
关于味精对肥胖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味精能够刺激老鼠的食欲,从而影响老鼠食量而导致其肥胖。不过有一项针对近5 000 人的调查证明,肥胖与味精没有任何关系。
总的来说,食品监管机构认为,至少在调味料的使用量上,味精对于人体没有危害。许多报告和个案列举了味精的种种危害,但这些危害都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因而未被监管机构认同和接受。
2017 年7 月12 日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了一份专家评估报告。该报告评估了谷氨酸以及各种谷氨酸盐(包括谷氨酸钠、谷氨酸钾、谷氨酸钙、谷氨酸镁)对健康的影响。
在报告中,专家委员会确认了之前所采用的谷氨酸以及谷氨酸盐的安全性数据,不过增加了一项谷氨酸钠对大鼠神经发育影响的研究。
这项研究表明,在不影响大鼠神经发育的情形下,谷氨酸钠可使用的最大剂量是每千克体重3.2 克。
欧洲食品安全局专家依据设定人类安全使用标准的常规,得出人对谷氨酸及其盐的安全摄入量是每天每千克体重30 毫克。对于一个60 千克的成年人,相当于每天摄入的谷氨酸及其盐不超过1.8 克。
实际上,欧盟这个评估结论有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味精只是人们摄入谷氨酸及其盐的一种途径,甚至不是主要途径。
成年人每天要吃几十克蛋白质,而主要的食物蛋白中谷氨酸的含量都很高。经过消化吸收,这些蛋白质会释放出大量的谷氨酸,一般每天都会在10 克以上。而味精只是调料,大多数人通过它摄入的谷氨酸每天都不超过1 克。
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不同来源的谷氨酸进入血液之后对身体有不同的影响。
鸡精中的“鸡味”从何而来?
相较于味精,“鸡精”这个名字起得非常成功,再配以包装上画的大母鸡,鸡精给人的感觉是“鸡的精华”。因此,鸡精的销售也大有取代味精之势。
实际上,鸡精的主要成分还是味精,只是味精是单一的谷氨酸钠,而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40% 左右。
鸡精中除了味精之外,还有淀粉(用来形成颗粒状)、增味核苷酸(增加味精的味道)、糖和其他香料。
严格说来,鸡精中还应该含有一些鸡肉粉、鸡油等。但是,由于鸡肉粉、鸡油等比较贵,为了降低成本,有些生产厂家可能完全不用这些。
不用这些与鸡肉相关的成分,那么鸡精中的“鸡味”如何而来?实际上有些鸡精中的“鸡味”来自鸡味香精。
鸡味香精跟鸡也没有关系。鸡味香精不是由原料简单混合而成的,而是用氨基酸和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得到的。这个过程叫“美拉德反应”,跟煮肉烤肉产生香味的过程比较类似。
味精的成分单一,在食物中的作用主要是提鲜。鸡精的成分复杂,一般而言,香味更浓郁一些。鸡精厂家鼓吹味精的危害来促销鸡精,基本上是欺人之谈。因为鸡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如果味精有害,那么鸡精就能消除这种危害了?
人们看到鸡精、鸡肉粉的时候,可能会以为鸡精是纯度更高的“鸡肉粉”。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鸡肉粉主要是鸡肉经过工业加工而来的,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较低,鸡肉的成分较多。这也是鸡肉粉的生产成本要高一些的原因所在。
本文摘自人气科普作家云无心再献佳作,在一个个科普小故事里,给你来点关于食物的“严肃八卦”,带你走出关于食物的既定思维,也为长辈们的朋友圈提供一些关于食品保健的真正干货。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购买!
▼
《食物的逆袭》
扒一扒那些关于食物的内幕,品一品食物史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八卦……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截止到 2020 年 5 月 22 号上午 8:00 时,本平台关注人数为:244088 名。更多信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
阅读原文阅读 6119
在看38
写下你的留言
临床营养网 3天前
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
作者介绍
云无心
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美国普度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博士
《中国临床营养网》专家顾问
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
纪录片《风味人间》《风味人间2》首席科学顾问。在国外从事食品科学研究多年,以严谨态度和科学证据来解析现代食品问题。
著有《吃的真相》(1~4)《万物皆有理》《食物的逆袭》《识食物者为俊杰》等科普书,其中《吃的真相》《吃的真相2》分别入选第六届和第七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图书,《吃的真相2》还入选2011年度“大众爱的50种图书”。
鸡精比味精更健康?你被骗了多少年?!
本文摘自云无心老师的书籍:《食物的逆袭》
已授权《中国临床营养网》发布
人能够感受到的基本味道之中,有一种被称作“鲜”。亚洲人很早就用各种浓汤,比如鸡汤、骨头汤、海带汤等作为调味品,来增加食物的鲜味。
1866 年,一位德国化学家发现了谷氨酸。1907 年,有个日本人蒸发大量海带汤之后得到了谷氨酸钠,发现它尝起来像许多食物中的鲜味。谷氨酸钠就是现在的味精的主要成分。
最初的味精是由蛋白质水解然后纯化得到的,现代工业生产的味精则是采用某种擅长分泌谷氨酸的细菌发酵而得到的。发酵的原料可以用淀粉、甜菜、甘蔗乃至废糖蜜,使得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生产味精的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原料,所以可以说味精是天然产物,类似于用粮食酿酒。但是,由于发酵与纯化是工业过程,所以许多人还是会把它当成合成产品。
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 种氨基酸之一,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但是,被束缚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不会对味道产生影响,只有游离的谷氨酸才会与别的离子结合成为谷氨酸盐,从而产生鲜味。
在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中天然存在谷氨酸钠,比如酱油是水解蛋白质得到的,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1% 左右,而奶酪中的谷氨酸钠的含量则更高一些。有些水解的蛋白质,比如水解蛋白粉,或者酵母提取物,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甚至高达5%。
还有一些蔬果也天然含有谷氨酸钠,如葡萄汁、番茄酱、豌豆等都有百分之零点几的谷氨酸钠。这样的浓度,比起产生鲜味所需的最低浓度要高得多。
总的来说,味精是一种氨基酸的钠盐,本质上是一种提供鲜味的天然产物。当今市场上的味精是高度纯化的发酵产物,中国的国家标准要求高纯度味精中谷氨酸钠的含量H99%。
对于味精是否安全,经历了漫长的争论
1959 年,FDA 基于味精已经长期被人类使用而给予了GRAS 认证。
1968 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描述了某个人吃中餐时的奇怪经历:吃中餐后15~20 分钟,后颈开始麻木,并逐渐扩散到双臂和后背,持续了两个小时左右。这篇文章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味精的恐慌,这个人的症状也被称为“中餐馆并发症”。
后来的科学研究并没有证实“中餐馆并发症”的存在,这个故事也就像民间传说一样流传。但人们倾向于相信一种东西的危害,因此关于味精安全性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息。
20 世纪70 年代,FDA 重新审查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在通常的用量范围内,味精没有安全性问题,但是建议评估大量食用对人体的影响。
1986 年FDA 的一个委员会评估食品对过敏症的影响,结论是味精对普通公众没有威胁,但是对少数人可能会引发短暂症状。
1992 年美国医学协会认为“任何形式的谷氨酸盐”对健康都没有显著影响。
1995年FDA 的一份报告认为“有未知比例的人群可能对味精发生反应”,并且列出了一些可能的症状,如后背麻木、头疼、恶心、呕吐等。
1987 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把味精归入“最安全”的类别。1991 年,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将味精的每日可摄入量划定为“无定量”(欧盟体系的最安全类别)。
关于味精的副作用,学术界争论较多的是兴奋毒性的问题。关于兴奋毒性的实验都是基于动物的,而由于动物与人类的差别以及剂量问题,学术界对此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结论。
关于味精对肥胖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味精能够刺激老鼠的食欲,从而影响老鼠食量而导致其肥胖。不过有一项针对近5 000 人的调查证明,肥胖与味精没有任何关系。
总的来说,食品监管机构认为,至少在调味料的使用量上,味精对于人体没有危害。许多报告和个案列举了味精的种种危害,但这些危害都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因而未被监管机构认同和接受。
2017 年7 月12 日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了一份专家评估报告。该报告评估了谷氨酸以及各种谷氨酸盐(包括谷氨酸钠、谷氨酸钾、谷氨酸钙、谷氨酸镁)对健康的影响。
在报告中,专家委员会确认了之前所采用的谷氨酸以及谷氨酸盐的安全性数据,不过增加了一项谷氨酸钠对大鼠神经发育影响的研究。
这项研究表明,在不影响大鼠神经发育的情形下,谷氨酸钠可使用的最大剂量是每千克体重3.2 克。
欧洲食品安全局专家依据设定人类安全使用标准的常规,得出人对谷氨酸及其盐的安全摄入量是每天每千克体重30 毫克。对于一个60 千克的成年人,相当于每天摄入的谷氨酸及其盐不超过1.8 克。
实际上,欧盟这个评估结论有一个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味精只是人们摄入谷氨酸及其盐的一种途径,甚至不是主要途径。
成年人每天要吃几十克蛋白质,而主要的食物蛋白中谷氨酸的含量都很高。经过消化吸收,这些蛋白质会释放出大量的谷氨酸,一般每天都会在10 克以上。而味精只是调料,大多数人通过它摄入的谷氨酸每天都不超过1 克。
目前并没有证据显示,不同来源的谷氨酸进入血液之后对身体有不同的影响。
鸡精中的“鸡味”从何而来?
相较于味精,“鸡精”这个名字起得非常成功,再配以包装上画的大母鸡,鸡精给人的感觉是“鸡的精华”。因此,鸡精的销售也大有取代味精之势。
实际上,鸡精的主要成分还是味精,只是味精是单一的谷氨酸钠,而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40% 左右。
鸡精中除了味精之外,还有淀粉(用来形成颗粒状)、增味核苷酸(增加味精的味道)、糖和其他香料。
严格说来,鸡精中还应该含有一些鸡肉粉、鸡油等。但是,由于鸡肉粉、鸡油等比较贵,为了降低成本,有些生产厂家可能完全不用这些。
不用这些与鸡肉相关的成分,那么鸡精中的“鸡味”如何而来?实际上有些鸡精中的“鸡味”来自鸡味香精。
鸡味香精跟鸡也没有关系。鸡味香精不是由原料简单混合而成的,而是用氨基酸和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得到的。这个过程叫“美拉德反应”,跟煮肉烤肉产生香味的过程比较类似。
味精的成分单一,在食物中的作用主要是提鲜。鸡精的成分复杂,一般而言,香味更浓郁一些。鸡精厂家鼓吹味精的危害来促销鸡精,基本上是欺人之谈。因为鸡精的主要成分是味精,如果味精有害,那么鸡精就能消除这种危害了?
人们看到鸡精、鸡肉粉的时候,可能会以为鸡精是纯度更高的“鸡肉粉”。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东西。鸡肉粉主要是鸡肉经过工业加工而来的,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较低,鸡肉的成分较多。这也是鸡肉粉的生产成本要高一些的原因所在。
本文摘自人气科普作家云无心再献佳作,在一个个科普小故事里,给你来点关于食物的“严肃八卦”,带你走出关于食物的既定思维,也为长辈们的朋友圈提供一些关于食品保健的真正干货。点击下方链接可直接购买!
▼
《食物的逆袭》
扒一扒那些关于食物的内幕,品一品食物史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八卦……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