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就是食物。如果真有导致癌症的食物,那它就不叫食物,而叫‘毒药’。世界上没有这样的食物。” 谈及“致癌食物”,研究肿瘤营养学的石汉平教授有些义愤填膺。他觉得,所谓“咸鱼致癌”“烤肉致癌”等说法都是误导。 “吃这些食物吃到致癌,那需要一个巨大的量,一般人可能永远达不到。”一天能吃多少条咸鱼
想吃咸鱼的时候,切上一块,干煎红烧配粥送饭,最佳拍档。这么好的下饭菜,怎么会是个致癌物呢? 罪魁祸首,是一种叫亚硝胺的物质。咸鱼在用高浓度盐腌制及暑晒后,会产生较多的亚硝基化合物(多为亚硝胺),亚硝基化合物是强致癌成分,咸鱼脱不了干系,也就成了“嫌疑鱼”。 那么,咸鱼不能吃了?非也。其实咸鱼与癌症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千万别误以为吃咸鱼就会得癌症。但如果你问,那一天能吃几条咸鱼?很抱歉,目前没人能给个准确数字。 在石汉平教授看来,若吃咸鱼,吃到亚硝胺的致癌剂量,可能性不大。“这种成分要达到致癌的量,必须大量地、长期地、反复地吃,普通人的饮食是达不到这个量的。比如一年到头,天天吃,三顿都咸鱼。你难道会这样吃吗?所以完全不用担心。” 不过,石教授仍建议少吃咸鱼、腊肉、酸菜等腌制食物。“这倒不是因为怕致癌,而是有另外三个不健康因素:一是高盐;二是其发酵过程中易产生霉菌;三是其发酵过程中会出现亚硝酸盐。”如果吃,记得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 说起来,石教授也是个腌制食品爱好者。他出生于嗜食腊肉的湖北,本身又特别喜欢广西腐乳。“有时吃多了确实会反酸,但如果多喝点水、多吃点蔬菜,感受就会不一样了。因为水和蔬果可以稀释盐的浓度、促进肠道蠕动,尽快将它们排出去。” 还有人说,咸鱼蒸煮着吃,更安全。石汉平教授表示这有一定道理:“蒸煮时,咸鱼里盐的浓度会被稀释,相反,煎烤时,水分蒸发掉,咸鱼会更咸。”猪牛羊,不宜吃?
201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将红肉归入“2A类”致癌物而火腿、热狗肠、肉干、肉罐头、含肉调料以及血和内脏等加工肉制品则为1类致癌物。
人们惊了:什么?吃肉也会致癌!其实,我们应该拆开来看。首先,到底啥是红肉?一般,从生肉颜色上来看,色深的是红肉,色浅的是白肉。所有动物均含有红肉与白肉,只是含量不同而已。四条腿的动物,如猪马牛羊,多含红肉;两条腿的动物,如鸡鸭鹅鸟,是红白相间;没有腿的动物,如鱼,多含白肉。石汉平教授有句话很经典,他说:“没有腿的比两条腿好,两条腿的比四条腿好。”言下之意,建议红肉少吃。 但他提醒:“并不是说牛羊猪肉就不能吃了,只要限制总量就好。米饭吃多了,也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风险,盐吃多了,有高血压风险,难道就不吃米,不吃盐了?反过来,不吃肉就安全了?难道和尚吃素,就不得癌症?” 再说说加工肉制品。翻开香肠、腊肉、培根、火腿等肉制品的配料表,一般都会有“亚硝酸钠”几个字,这是一种亚硝酸盐,制作肉制品时都会添加,目的是使肉看起来粉粉的嫩嫩的,还能延长保质期。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但当它与肉类蛋白质反应后,会生成亚硝基化合物,这是致癌物质。尽管各国对肉制品中亚硝胺的残留量有严格限定,但加工肉制品本身营养乏善可陈,建议最好还是少吃。 健康选肉,石教授告诫:“家养的不如野生的,圈养的不如放养的,陆地的不如水里的,河里的不如海里的,加工的不如新鲜的。”石汉平教授总结说:“少吃不等于不吃,多吃不等于全吃。食物无恶美,过多则成灾。”烧烤的诱惑,如何忍
每当夜幕降临,烧烤摊的生意最是红火。吱吱作响的食物、扑鼻的香味,让人口水直咽。居然有人跳出来警示:你撸的是串,吃进去的是癌,烧烤背后连着的,可是1类致癌物“苯并芘”! 确实,烧烤时,木炭燃料含有的苯并芘,可以伴随烟雾污染食物;食物油脂滴落到火中,产生的烟也可将苯并芘附着到食物表面;而食物中的脂肪因高温裂解产生的大量自由基,通过热聚合反应,也能生成苯并芘。同样,在制作熏鱼熏肉时,也有这种隐患。所以,烧烤、熏制的食物仍建议少吃。 不过,有个问题应该搞清楚,癌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也非单纯吃出来的,偶尔尝一尝烧烤,不至于就被癌症盯上。 实在割舍不下怎么办?石教授表示,还是那个配方—多吃蔬菜水果。另外,烧烤时,食物与炭火别靠太近,食物用锡箔纸包起来,烧焦的部分不吃,或改用电炉烤,能健康一点。香槟美酒不能喝了?
酒,是桌上仙。可酒的主要成分酒精(即乙醇),其在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都是妥妥的致癌物啊。是不是就不能碰酒了? 石汉平教授表示:不建议喝,如果喝要注意适度。“啤酒,每天不超过300毫升;红酒,每天不超过150毫升;白酒,每天不超1两。” “酒的质量也得注意,要戒酸、戒浊、戒生。” 石教授说,即便是癌症患者,酒也非绝对禁忌,但需听取医生意见。头颈部癌症患者禁止饮酒。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