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科

“营”在理念,“养”在过程

时间:2018-01-30


对明天抱有期待
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
不管是乐观还是没得选
我们只有这条路可以选择
不悔过往,经营当下,期待未来

        年终岁末,寒冬腊月。瑞雪孕育着来年的丰收,严寒催生出世间的温情。感动伴随感慨一并涌上心头,今年冬天,南京城分外寒冷。大雪封城,一段很短的路程,我却走的很辛苦,没有注意到路边的风景、擦肩的行人、昏黄的路灯和悠扬的雪花,生怕稍不留神就被滑倒,所以眼里只有脚下的路。我们尚且如此,病人何尝不是。
        生了病后,所有一切的焦点都在疾病治疗上,自然屏蔽其他的一切信息,营养不良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没人会关注它,在我们潜意识里,我们并不认为它是多么严重的问题,所以往往在治疗疾病的战略上会忽视它的存在,殊不知营养不良同样会让人死亡。
        正如今天实习生问我会诊的那个恶液质老太太还能活多久一样。恶液质,死亡不可避免,或许就在明天。
肿瘤饿不死
        恶液质,营养不良最严重的阶段,死亡是最终的结局。说到营养不良,我们都还停留在最初表浅的认识,它会让我们体重下降,肌肉萎缩,但不知道肌肉是我们人体的蛋白质库,蛋白质是生命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所以肌肉的作用不言而喻。对我们肿瘤患者而言同样如此,营养不良让我们体力不支,卧床不起,食欲不振,恶性循环。营养不良丝毫不比洪水猛兽温柔。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我院住院肿瘤患者平均每天能量摄入1100kcal左右,什么意思呢?就是离我们平均目标需要量1800kcal还差了40%的能量,入不敷出,任其发展,就是意味着大概每十天瘦1kg,这种体重下降速度,除了让想减肥的胖子们欣喜若狂之外,没有人会感到高兴和喜悦。
营养方法多
        说到改善营养不良,我们都会异口同声“补呗”。是的,大方向没错,绝大多数病人都是要加强营养的,那么“怎么补、补什么、补多少”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问题。营养方案的具体实施,途径就三类:膳食营养,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说的更浅显一点就是吃饭,打/喝营养液,静脉挂营养液,当然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组合灵活运用,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世上没有灵丹妙药让我们瞬间就能改变营养不良的状况,营养是一个过程,既然是过程必然就意味着要循序渐进,没有捷径可走。补充的营养制剂种类不是整齐划一始终不变的,因为没有万能的配方,选择适合疾病代谢特点的营养配方就是最好的配方,糖尿病有糖尿病配方、肾病有肾病配方、肿瘤当然也有肿瘤配方。缺多少补多少,目的就是让患者达到所需能量和营养素的目标量。

早期需重视
        加强营养也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也有例外,像器官衰竭的病人则要减少营养供给,过多的营养供给反而会加重病人器官代谢负担,适得其反。这往往体现在一些重症病人身上,当骨骼肌消耗殆尽,身体能量供给的渠道来源便转向内脏器官分解,此时内脏组织便开始消耗,加快器官衰竭,陷入恶性循环,因为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阻止这种消耗,只有营养才能发挥作用,但也不可逆转。因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营养治疗越早越好,越早代价越小且效果越显著。但可悲的是,几乎没有人会在早期重视营养。
营养最安全

        另外,关于花费的问题,我们好像从没听说过营养治疗会导致贫穷,反而听到更多的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为相对而言,营养治疗是最廉价最安全的医疗方式之一,但产生的积极效果,我们有时候却会视而不见。真正合理的营养治疗费用不会昂贵,这前提是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营养方案。当然营养制剂也不是越贵效果越好,价格和疗效不一定成正比。营养制剂其实就是各类营养素混合而来,当然还有配方问题、口感问题和分子量问题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是当下食品工业范围的成熟技术,并不是上天揽月下海捉鳖垄断的高精尖技术。所以我们需要充分告知医生疾病情况,选择性价比高的营养制剂就变得简单可行。



口服补不足
         当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营养补充方式,也是最符合病人心理意愿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口服营养补充途径(即ONS)。
        比如肿瘤患者,尽可能在不破坏其原有饮食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上午、下午和睡前三次口服营养液进行加餐,每次口服营养液250ml(比如用5勺安素+2勺乳清蛋白的配比方案),每日可以额外补充800kcal能量和40克优质蛋白质,这是相当可观的数值。建议合适的病人积极采用这一途径加强营养,长期坚持,营养状况会慢慢得到改善,生活质量也会慢慢变得更好。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期待的美好明天,需要当下的用心经营。这,就是过程。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