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科

当代营养的重点不仅在于补,更在于“控”

时间:2018-01-16

        本期关键词:
        营养、进补、慢病、食物不耐受、科学饮食
        慢病高发,多数与“吃”有关。在过去,“你吃了吗?”还是十分流行的问候语,如何吃饱穿暖是那个时代的主题,故而以此相问,更显关系亲厚。
        现如今,温饱已基本不再是问题,国人对于“吃”的追求,便渐渐从“吃饱”转向了“吃好”,但一味进补并不与此等同。当代营养的重点不仅在于补,更在于“控”。
        01国人爱“进补”
        “民以食为天”,爱吃并无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长期处于少吃没喝的年代。解决温饱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另外,由于受到中医血虚、气虚、阴虚、阳虚等理论影响,进补一直是对中国老百姓不可抗拒的诱惑。
        因此,每当谈到营养问题,大多数人就会想到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利于“补”。纵观国内涉及营养、养生节目或者书、刊、报纸也多是在谈某种食品富含什么营养元素,有什么功效。木水桶的“短板漏水效应”更让缺乏某种营养元素会影响健康,需要进补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而,催生了大量“好吃族”,“贪吃族”,甚至“广吃族”,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有人敢斗胆食之。
        02新“短板理论”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慢性病频发的如今,难道真是由于大部分人摄入某种营养元素不足而导致了疾病频发吗?人的健康水平果真如水桶的水面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吗?
        其实,并非如此。一块块木板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由它们围成了木桶,那么木桶盛水的多少确实取决最短的那块木板。
        但是,人体的各个代谢环节不是独立的,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影响的。往往并非是某种营养摄入过少,而是由于其他营养摄入过多导致了这种营养的相对不足。
        某一个环节代谢的增加,可以消耗相关的营养元素,从而导致某种营养元素的缺乏。例如:食糖过多会导致体内维生素B1缺乏;进食油炸食品容易消耗抗氧化物质,导致维生素E或维生素C的缺乏。可见,即便是缺乏某种营养,一味地补充并不能解决问题。
        03控制总热量势在必行
        在英国,慢性疾病的前20位危险因素中,11个与饮食相关。其中,首位危险因素是高体质指数,其次为高空腹血糖。因此,有学者呼吁减少食品或者饮料中的游离糖摄入,来减少超重或者肥胖人群数量。
        从1985到2000年,在年龄为8~18岁的中国儿童及青少年中,体重超标和肥胖人数增加了28倍;中国有4600万成人“肥胖”,3亿人“超重”,成世界第二大肥胖国,人数仅次于美国。
        以中心性肥胖为核心的代谢综合征人群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见,在我国总热量摄入超标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控制总热量摄入势在必行。
        04“食物不耐受”可能与慢病密切相关
        除了总热量需要控制,也就是说糖、脂肪、蛋白质均不能超量,即便是营养成分含量相同,不同品种的食物也需因人而异。
        有的人对某种食品有速发的过敏反应,需要严格控制,这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除此之外,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我们发现在人群中约10%-15%的人血液中存在着有较高水平的针对鸡蛋或者牛奶特异性蛋白的抗体;少部分人群有针对小麦、玉米等特异性抗体。
        既然有抗体存在,一旦遇到抗原的进入,即可生成免疫复合物。有了免疫复合物的生成就有可能继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食物不耐受”,可按照抗体水平分为0级、1级、2级和3级。
        这种由于经常进食的食物导致的,可缓慢发生的,有可能存在多年的,且容易诱发胃肠道之外症状的不良反应,鲜有人知。
        目前,有学者认为慢性病频发可能与食物不耐受密切相关。国内外针对这种IgG介导的食物不耐受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然而,在一般人群中,很少有人接受这种检测。倘若不检测,也就发现不了这种现象,更谈不上进行干预。
        05科学饮食


        科学饮食不仅仅要讲营养,更在于控制总热量且要进行科学检测,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控制不同的食物种类。所以,在当代,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基本满足人们温饱,但是人们的健康意识还普遍匮乏的前提下,营养的重点不仅在于补,更在于“控”。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每天想一想是否吃多了,也考虑一下某种食品自己能不能吃,是比天天琢磨多吃哪种食物好更重要的事情。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相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