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节气饮食是民俗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将它与养生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它是中医养生值得去继承和发展的东西,《中国临床营养网》特邀陕西中医药大学慢病食疗养生团队辛宝教授将在今后每个节气推出一篇节气养生的理论和应用文章,希望与大家共同学研交流。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古时又称春分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按照古人的说法二至(夏至,冬至)是阴阳之始终,二分(春分,秋分)是阴阳之交会,是节之大者,所以这个节气对自然造化,人体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春季养生这也是个分水岭。春分前后一定要重视防病,注意养生保健,把握好时机,将受益整年。
01
先说春分物候环境对人的影响
春分这一天,昼夜持续时间几乎相等,各为12小时。春分过后,太阳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逐渐昼长夜短,民间就叫“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黄帝内经》说“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分则气异”,其中也有气温是个分水岭的意思在里面。春分阶段各地气温回升较快,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干旱包括风沙的气候问题也会出现。前两天的沙尘暴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其实根据近几年对沙尘天气的统计,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后的15天,(关于15天的问题见上文《2020年的冬至注定不平凡,你准备和陕中医一起节气养生了吗?》)正处在3月底到4月初,所以天气也会遇到异常变化。春分后,天人相应,随着春阳之气的快速上升,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激素分泌增强,情绪波动也大,容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眩晕、失眠等症。如果气候变化幅度大,体弱者易生病,旧病者也容易复发。加之各种细菌、病毒繁殖较快,各种传染病也多发。
02
春分节气对于养生有什么意义
从春分后,平衡温和,暖意生机,由于春分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也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无论在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上,还是在自我保健调理方面都要顺应此时的节气特点,讲求“平和”,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一是注意顺应昼夜、气候的平衡,安排起居,日常生活中应当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使生活节奏随着时间、空间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过了春分,北半球的白昼逐渐增加,不要错过大好春光,尽量和太阳一起醒来。可以试试若7天连续做到早起不熬夜,精力和气色会明显改变,我们大家在生活中还需要多注意的就是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春分后,白昼日渐延长,黑夜渐渐变短,应“夜卧早起”以顺应春气。在生活中按照中医的说法是春天可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早起散散步,享受春光明媚的健康生活。
二是注意阴阳交替后后偏阴、偏阳的身体的调理,但人若是阳虚之体,阳弱不能与阴平衡,就会经常发生五更泻(又叫鸡鸣泻),就是大清早的出现腹泄,排泄物其中有很多没有消化的食物(中医也叫完谷不化)。所以要注意脾胃调养,避免一些饮食病因,特别是食品卫生的问题。偏阴体质的人这个时候表现为皮肤干燥,手脚心发热,脸潮红,眼睛干涩,口易渴,大便易干结。可多吃点百合、芝麻等滋阴润燥的食物。春分是阴阳平衡的时期,所以调理偏颇体质是一个好时机。
03
春分养生的古代习俗对现今保健的启示
一是春分后防疾,要经常开窗通风,要加强运动锻炼,提高身体的疾病防御能力;同时要注意口鼻保健;另外注意避免在春季大风天到户外受风,止受凉。如果春分前后气候干燥又多风,呼吸道防御抵抗病菌能力下降,容易患咽喉炎。“咽需液养,喉赖津濡”,咽喉需要津液的濡养,如果津液亏虚或者运行失常,不能到达咽喉,则咽喉容易干燥并产生一系列疾病。所以,春分节气应多注意保护咽喉,多喝水,增加房间的湿度。
二是解决春困,应对春困,春分时节,人们“春困”的症状会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每天午后,表现更为突出。在最困的时候,只需要小睡片刻,就可大大缓解疲惫。有条件的人可以午睡或者静养。晚上可以做一些有助睡眠的活动来缓解春困,如晚饭后稍微活动一下身体,有利于身体的舒展和放松;在身体舒展、消化良好的基础上,可以锻炼太极修身;睡前泡泡脚,采用足道药浴养生来提高睡眠质量;睡前半小时摒弃杂念,心情平静,放松三调,诵读静坐,利于入睡。
三是想说说春季饮食宜忌的问题,春分说说比较合适。《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个人总结下,季节饮食养生有应季而食,时味养生(四时五味),以及因时慎选食物(四季饮食节忌)三部分组成,这点在后续的文章里会详细说明,今天先说下春天的饮食问题,个人觉得在应季饮食方面,可以先按照《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也就是说,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风土记》里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除了蓼、蒿等野菜春分后慢慢变少了以外,葱、蒜、韭可谓是养阳的佳蔬良药,但是这个“养阳”,对于吃笔者认为还有一层意思,“阳”代表生发之气,所以春天一定要吃一些符合自然及人体生理健康的节律和习惯的新鲜、初生生长的食材,如芽菜、春笋的等等。另外在阳气升发的春季,不可一味温补阳气,应常吃一些清淡甘凉的水果、蔬菜,以免积热在里,平衡阴阳,这也符合春分所含的阴阳平衡的意思,还有一些春不食麦、春不食肝的说法,后边再做介绍。
2021春分辛老师建议: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身健康在阴阳,春分是调阴阳、投资健康的最佳季节。春分昼夜平分,寒暑各半,是一年平衡的开始。补虚泄实,使脏腑、气血、精气,达到阴阳平衡、机体功能协调,则一年健康。
由于春分冷暖交替、乍暖还寒,人很容易出现高血压、月经失调、过敏性疾病等。要特别注意定时睡眠,定量用餐,以达阴阳互补,平衡。可逐渐开始晨练,以散步、慢跑、打太极为宜。春分后虽然天气日渐暖和稳定,但有些气候异常变化,日夜温差较大,按照“勿极寒,勿太热”的原则,早晚要适时添加衣物,平日多晒太阳。
春不食肝、春不食麦的说法,包括四季饮食五味的问题,比如省酸增甘的说法,节气文章推送有很多,但笔者建议大家可以不用太过纠结(下篇文章详细介绍),春分讲平衡,其实季节饮食的问题还是营养学那个经典原则——食物多样、饮食均衡。
图片
声明:原创文章授权发布,转发请与《中国临床营养网》或作者联系,请勿随意转发,作者及临床营养保留版权及其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