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是六一每年的儿童节,总会有一篇专为孩子们准备的特文。今年,我们来严肃聊聊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入坑的“早老”富贵病。希望老父亲老母亲们有足够的耐心读完并不算太长的这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让你的小可爱提前背负本应人生后期才需面对的痛苦与危险!
前年,冯唐先生的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一夜之间粉碎了无数中年人镜花水月的美好愿望。似乎也是自那时起,减肥健身再次掀起狂潮:速速摆脱“油腻”标签,成为60/70/80后当下不二的目标:“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就算心境已不再,至少身型要依稀~
然而,减肥的痛苦与难度,想必绝大多数成年人是深有感触的!
我在门诊看到超重/肥胖的小宝宝大宝宝时,跟家长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现在减肥有多难,你娃日后的减肥就有多难!甚至有可能比你还要难!
这话说的一点儿都不夸张——如今努力摆脱/避免油腻的这批中年人,婴幼儿及儿童期的生存环境比现今美好得多:没那么多儿童肥胖、没那么多环境污染、没那么多深加工食品、没那么多热量过剩、没那么多运动不足……甚至没那么多“天生注定”的慢病风险,比如有个胖爸胖妈、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或者妊娠期(体重增加过多、妊娠糖尿病等)问题频出的胚胎环境。
一群没有那么多遗传因素、也没有那么多”致肥胖环境“的中年人,都集体奔向了油腻!而他们心爱的子代——那些充分拥有了这些危险因素的孩子们,还没长大就已经提前赶超父辈,摊上原本中年才应当担忧的体重及心血管问题……??
20年间,中国孩子集体奔向超重/肥胖
2019年4月初,来自《柳叶刀》糖尿病及内分泌子刊《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军和宋逸等学者的研究数据告诉我们:
1995-2014:20年间,中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从5.3%上升到20.5%,增长近5倍!
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省份率先出现了从营养不良向营养过剩的快速转变,且该转变对乡村儿童的影响更加明显!
这篇研究,涵盖了1995, 2000, 2005, 2010, 2014这5次全国性营养调查结果,涉及1995-2014年间中国29个省共1054602名7~18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营养状况评估。
30年来,学龄儿童肥胖率增加13倍
2017年5月11日,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用强有力的数据告诉我们:
1985-2014年,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由0.5%增至7.3%!
若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到2030年,0~7岁儿童肥胖检出率将达到6%,7岁及以上学龄儿童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将达到28%!
婴幼儿及儿童期超重/肥胖,不仅严重影响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还必然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从而进一步影响身心健康、工作能力、组建家庭的能力,以及幸福指数。因为,超重及肥胖儿童:
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分别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3倍、3.9倍;
成年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
儿童期至成年期持续肥胖的人群发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是体重持续正常人群的9.5倍。
肥胖一旦发生,逆转较为困难。
肥胖儿童青少年,血管变硬:十岁已开始
肥胖对人体的危害,在孩子身上显现得更为突出。
2019年7月,《柳叶刀》子刊Child & Adolscent Health,来自伦敦大学的研究,通过长期追踪3423名儿童的肥胖趋势,在他们9岁~17岁期间长期评估身高、体重、腰围、体脂肪量,并计算脂肪质量指数(FMI)后发现:
肥胖青少年更早出现动脉硬化——他们的动脉血管,在十多岁时已经开始变得僵硬。
身体的总脂肪量与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9岁时的关联强度比17岁时更高。
减肥的重要性:9%减肥成功的“小胖墩”在FMI恢复正常之后,代谢及动脉硬度也回归正常。
可见:减肥,越早越好!
肥胖,三岁看大
2018年10月4日,《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来自德国“肥胖机制”临床研究中心研究委员会等组织的一篇研究,通过对51505名儿童的BMI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分析,给了人们这样的警告:
幼儿期BMI的加速增加,与儿童青少年期持续肥胖的风险,密不可分!
3岁时肥胖的儿童,青春期时,有将近90%超重或肥胖!
学龄前BMI年增加速度快的儿童,在青春期超重/肥胖的风险,比BMI稳定的孩子高出1.4倍!
大于胎龄儿在青少年期的超重/肥胖风险上升1.55倍。
一句话总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儿童肥胖,一场生理和心理的打击
肥胖带给孩子们的伤害,是生理与心理双方面的,且将持续影响他们本可以灿烂美好的人生全程。
生理方面:
呼吸系统: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几率更高,是体重正常孩子的4~6倍。
内分泌系统:成年后糖尿病发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7倍;儿童青少年期至成人期持续肥胖者,代谢综合征发生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9.5倍;超重或肥胖还可能导致循环、消化等系统的疾病,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及癌症,且更易性早熟。
心血管: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儿童的3.9倍;且易发生心脏结构受损及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骨骼及肌肉:影响身高增加,降低运动能力,以及因此形成的恶性循环。
心理方面:
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更易情绪低落,形成自卑心理或自闭性格。
由中山大学公益政策与法研究所与国民体重管理服务商绿瘦联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体重管理调研蓝皮书》显示,52%的肥胖青少年对自己感到不满意,32.7%的肥胖青少年“最苦恼的事情”都是和超重肥胖有关。
防微杜渐,早发现早减负
前面说过,孩子们超重及肥胖的形成原因,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杜绝体重的进一步过度增长,是避免长期风险的重中之重。因此,家长朋友们、以及计划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务必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避免养出油腻娃:
夫妻双方备孕期:调整双方饮食及生活习惯,将体重调整至健康范围。
准妈妈怀孕期间:保证健康的孕期体重增加,合理饮食+合理运动。
婴儿0~6月龄期:不过量喂养,定期做儿保,监测生长曲线,避免超重。
婴儿辅食添加期:合理添加辅食,避免能量摄入超标,定期做儿保。
幼儿儿童青春期:监测生长曲线,避免过度喂养及活动不足,定期体检。
其实,以上各阶段所有的关键词,汇总起来,无非两条:
监测生长曲线
力求吃动平衡
就生长曲线而言,有中国9城市儿童的数值可以参考,也可以选择世界卫生组织不同年龄段婴幼儿及儿童青少年的曲线图用于长期监测(特别是不同年龄段的BMI曲线图)——建议具体咨询儿保科医生,避免自行测绘有误解或误差。
一旦发现体重长速超标(往往会被儿保科医生或体检结果警告),最好还是根据定期儿保或体检时医生及临床营养师的建议,基于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没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里对不同年龄组的饮食建议,例如:
三餐及加餐定时,提倡分餐制或食物定量;
保证粗杂粮及新鲜蔬菜的摄入量;
避免超量的水果及零食;
学会读食品标签,避免高能量密度、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
控制家庭食物油盐糖类的用量;
减少在外就餐的机会,尤其减少高热量快餐的选择;
减少久坐时间,增加体育活动强度及运动时长。
以上,均来自屋主本人的归纳总结,仅供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运动,从小婴儿抓起
2019年4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首次发布了《5岁以下儿童的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指南》,认真地告诉全世界的家长朋友们:生命,首先应当是健康地活着!
0~12月龄:每天累积完成不少于30分钟的“运动”(哪怕是俯卧位伸展这类“肚皮活动”)。受限时间——被“限制”或“束缚”在婴儿车/童车/手推车/椅子/大人怀抱或后背上的时间,每次不能超过1小时。
1~2岁龄:全天累积不少于180分钟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且一定要包括中等到剧烈强度的活动。不建议有屏幕时间。受限时间越少越好,每次最多不能超过1小时。
3~4岁龄:全天累积不少于180分钟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且至少包括60分钟中等到剧烈强度的活动。久坐不动/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受限时间每次最多不超过1小时。
中等到剧烈程度的运动,包括哪些?
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捉人这类的户外游戏活动、骑三轮或双轮童车、走路、慢跑、跑跳、跳远、舞蹈、游泳、投掷/踢/抓握类互动游戏、体操/翻滚等活动,都是符合条件的运动。
去年,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同研制发布的《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中,对中国孩子们应该参与的每日运动也做了类似的建议。
写在最后:
月半出世界第一?No,这不是我们的目标!
让孩子有健康美好的未来,让民族有欣欣向荣的明天——这才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愿景!真正的爱,是手把手教会下一代: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不仅仅是给予他们富足的生活。
你们觉得呢?
认同的话,就从现在开始、从自己的家庭开始,同时去影响更多的人!
遂谦碎碎念
愿每一个少年永远是少年
注:文中用图来自网络
喜欢记得去传播哦~
参考文献:
《全国青少年体重管理调研蓝皮书》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nese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rom 1995 to 2014: an analysis of five successive national surveys, 04-01, doi: 10.1016/S2213-8587(19)30075-0
马冠生,《中国儿童肥胖报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Mandy Geserick, Mandy Vogel, et al., Acceleration of BMI in Early Childhood and Risk of Sustained Obesity., N Engl J Med 2018; 379:1303-1312
《全国青少年体重管理调研蓝皮书》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behaviour and sleep for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f ag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www.who.int/iris/handle/10665/311664.
Physical Activities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 https://health.gov/paguidelines/second-edition/pdf/Physical_Activity_Guidelines_2nd_edition.pdf
北京体育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学龄前儿童(3~6岁)运动指南》(专家共识版)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